制訂了類似的突擊計劃,準備在二十四日夜間在塞得港方向起突擊,然後沿著運河西岸向南突擊,從蘇伊士城再次渡過運河,返回西奈半島,整個突擊行動將在一天之內結束,而埃及陸軍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結果在二十三日下午,美國當局出警告,迫使以色列國防軍放棄了這個作戰計劃。雖然沒人知道美國為什麼要警告以色列,但是以當時的情況,很有可能與中國有關。說得簡單一些,如果以色列國防軍打過蘇伊士運河,中國很有可能出手干預。
可惜的是,戚凱威在二十三日上午,根本不可能做出以軍不會渡過運河的判斷。
結果就是,他不得不讓第二集團軍沿運河設定防線,等於把埃及陸軍三分之一的主力部隊放在了後方。
在只有兩個集團軍的情況下,戚凱威很難在兩個方向上起突擊。
他的選擇是:把重點放在舍特,集中優勢兵力控制半島南部地區,然後再集中優勢兵力與以軍決戰。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戚凱威手裡有足夠多的兵力,肯定不會這麼打。
最有效的戰術應該是兩路突破,即在第三集團軍已經取得重大突破的情況下,讓第一集團軍在第五站集中,開啟第二個突破口,對以軍防線側翼構成威脅,迫使以軍在右側留下足夠多的兵力,達到分散以軍的目的,然後再由第三集團軍向北突擊,殲滅分散部署在二號公路上的以軍。
達到這個目的後,以軍戰敗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戚凱威沒有采取如此大膽的戰術,主要還是與埃軍的素質有關。
從兵力上講,第三集團軍相當於十五個以軍旅,第一集團軍則相當於二十個以軍旅。雖然以軍在西奈半島上的總兵力多達八十個旅,但是步兵旅與裝甲旅只有四十個,而且還得守衛漫長的戰線,能夠用於作戰的不會過二十個。因此從兵力對比上看,大概是二比一的態勢,埃及軍隊擁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問題是,兵力優勢說明不了問題。
別說戚凱威,連埃及將領都沒有多少信心,或者說都認為素質遠不如以軍。
可以想像,即將打響的決戰將在廣袤的沙漠中進行,將以運動戰為主,因此軍隊官兵的素質、特別是基層官兵的素質至關重要。毫無疑問,這正是埃及軍隊的頑症。別的不說,以色列國防軍中,基層軍官都是來自正規軍校,大部分服役五年以上,士兵中軍士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四十,百分之六十擁有大學學歷,而埃及軍隊中,基層官兵中,擁有高中以上學歷的還不到百分之四十。
戚凱威的這個部署,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兩個集團軍集中在一個渡口上過河,很難迅展開。
如果主力部隊集中在一起,恐怕後果很難想像。
別的不說,只要以色列國防軍緩過氣來,肯定會猛攻舍特,壓縮埃軍的活動空間,讓埃軍難以形成有效的突擊力量。拖得了幾天,等到埃軍的氣勢減弱,以色列國防軍將一鼓作氣的把埃軍趕回運河西岸。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因為鼓舞埃軍士氣的正是勝利的希望。
沒有了勝利的希望,其他的說什麼都沒用。
說得簡單一點,埃軍是一支擅長打順風仗的部隊,如果遇到挫折,很有可能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
相反,以軍則非常擅長在逆境中作戰。
可以說,戚凱威的這個認識非常準確,真正希望勝的不是以軍,而是埃軍。只有迅取得勝利,才有望在相對有利的情況下結束大規模戰爭。至於是否能夠擊敗以色列,根本不是戚凱威考慮的問題。
為此,戚凱威不得不在第五站附近留下重兵,擺出突擊架勢。
當時,在第五站除了第二集團軍的一個師之外,還有第三集團軍的第十四步兵師,以及第一集團軍的一個獨立裝甲旅,運河對岸則集結了埃及預備役部隊的三個步兵師,兩個炮兵旅與一個獨立裝甲旅。
按照戚凱威的部署,如果以軍南下圍攻舍特,就從第五站起戰術突擊。
當然,這些部署的最終目的,都是迫使以色列國防軍在戚凱威選擇的戰場上決戰,而不是在以軍選擇的戰場上決戰。。。。T!~!
..
第十八章 坦克戰
第十八章坦克戰
二十四日中午,在經過了近六個小時的急行軍後,第三裝甲師到達奈赫勒。
可惜的是,埃軍仍然慢了半拍,以色列國防軍第六零零裝甲旅提前半小時趕到,而且已經提前展開。
不幸中的萬幸是,埃軍派出的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