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規劃,美軍應該主動撤退到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與吐瓦魯群島一線,並且在諾魯部署重兵,南面連線上索羅門群島、北面連線上威克島,形成一道完善的戰略防線。因為波納佩島過於靠前,離關島只有一千多公里,周圍還有大量能夠供中國陸戰隊利用的島嶼,所以沒有多大的防禦價值,不值得花費太多的兵力,更不值得為了這座島嶼與中國海軍決戰。
問題是,美國海軍中,有弗倫奇這種認識的人並不多。
在政治上,美國當局更不允許大踏步的戰略撤退,特別是在密克羅尼西亞海戰後,美國最需要的是一次顯著的勝利。
要知道,當時澳大利亞已經出現了單獨退出戰爭的苗頭。
五月份的時候,澳大利亞的和平主義者組織了全國性罷工,要求現政府下臺,提前舉行大選,並且高呼結束戰爭的口號。雖然這次罷工最終遭到鎮壓,幾名組織罷工的**份子還被秘密逮捕,但是澳大利亞國內民眾的不滿情緒已經非常明顯了,再不採取措施,就很有可能生暴動。
從政治上講,所謂的措施,就是增強取勝的信心。
要想讓民眾相信勝利就在眼前,就得在戰場上有所表現,也就不能提到戰略撤退,而應該強調戰略進攻。
結果就是,弗倫奇的主張沒有得到支援。
美軍沒有放棄波納佩島,但是也沒有增強波納佩島的防禦部署。不管政治家怎麼想,在軍事層面上,守衛波納佩島確實沒有多少價值。更現實的是,美軍得把重點放在索羅門群島上。
事實上,如果中**隊打算進軍西南太平洋,與波納佩島就沒有多少關係。
至少,在弗倫奇看來,中**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