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芯設想壽命只有二十五年,在二零五零年左右就將達到最大使用年限。
也就是說,在全面銷燬核武器公約生效的時候,中國海軍的戰略核潛艇正在換代。
按照公約,中國海軍停止了四艘098型的建造工作,並且在二零四零年之前把已經完成的艇體出售給拆船公司。
如果對剩下的八艘戰略核潛艇進行改造,效費比不會高到哪裡去。
094型已經接近最大服役年限,就算在改造中更換核反應堆堆芯,受艇體的結構壽命限制,也就最多服役十年。因為更換堆芯耗費巨大,而且工程期相當漫長,還將佔用船廠的建造能力,所以非常不划算。此外,094型的基本技術相當落後,如果進行全面改造,費用肯定非常驚人。從效費比的角度出,把094型改形成巡航導彈潛艇,還不如用新技術建造真正的巡航導彈潛艇。
雖然096型的改造效費比稍微好一些,在不更換堆芯的情況下,也能在改造後服役十年到十五年,如果更換堆芯則能服役二十年到二十五年,但是096型的保有量太少,而且在基礎設想上仍然存在與094型類似的缺陷。要知道,096型與094型的差別並不大,中國海軍規劃中真正的主力戰略核潛艇是後來的098型,而且計劃在二零五零年之前,用098型取代所有戰略核潛艇。
由此形成的影響就是,改造096型的效益也不明顯。
另外,能否裝備巡航導彈潛艇,也與中國海軍的戰術需求有關。
從很大的程度上講,中國海軍仍然是一支區域性海軍,主要在本土附近活動,暫時還沒有美國海軍那樣的全球作戰能力,也不具備在遠離本土或者海外基地的地方的作戰能力,也就對遠端打擊能力沒有多高的要求。
說得間接一些,在中國海軍的主要作戰區域內,都能得到岸基航空兵的支援與掩護。
如此一來,海軍只是打擊力量中的一部分,而以航母為核心的艦隊,已經有足夠多的能力完成打擊任務了。
明顯,中國海軍沒有必要裝備巡航導彈潛艇。
從使用上看,與其耗費巨資建造巡航導彈潛艇,還不如花同樣多的錢採購轟炸機與反潛巡查機。
要知道,在打擊用途上,照顧巡航導彈的轟炸機與反潛巡查機的作戰效率不比巡航導彈潛艇低多少。因為與潛艇的通訊非常困難,而且潛艇的航行度遠不如空中平臺,所以在作戰靈活性上,巡航導彈潛艇愈加沒有優勢可言。從戰術效能上講,巡航導彈潛艇唯一的優勢就是隱蔽性,可是在巡航導彈的射程普遍過了一千公里,一些度較慢的巡航導彈的射程以至能夠打到三千公里以外,導彈運載平臺根本不用靠近目標、以至不用進入戰區,隱蔽性也就沒有多少價值了。
現實上,巡航導彈潛艇的主要價值在戰略上,即對潛在敵國進行突然打擊。
問題是,在核武器已經成為歷史的情況下,巡航導彈潛艇照顧的一百多枚巡航導彈根本不可能毀滅一個國家,戰略打擊能力還不如一支轟炸機群,或者是一支航母戰鬥群,因而其存在的價值本身就不高。
當然,美國海軍的情況與中國海軍並不一樣。
在全面銷燬核武器公約生效的時候,已經有八艘“艾倫”級服役,另外四艘也完成了船臺建造。更重要的是,已經服役的八艘“艾倫”級的平均役齡還不到五年,其艇體與堆芯設想壽命都是五十年。也就是說,根本不需要進行全面改造,只需要把潛射彈道導彈裝置改為巡航導彈射裝置,這些潛艇就能服役四十五年。從效費比上來看,“艾倫”級非常有改造的潛力。
在戰術使用上,美軍對巡航導彈潛艇的依賴性也比較大。
原因很簡單,美國海軍的打擊能力與其使命嚴峻不符。
雖然美軍有十五支航母戰鬥群,仍然是全球頭號海軍強國,但是美國海軍的活動範疇是中國海軍的四倍,兵力密度比中國低得多,而且美國海軍大部分時候都是在原理本土的地方作戰。
如此一來,美國海軍愈加需要增強火力投送能力,也就是打擊能力。
與擴大艦隊規模相比,把十二艘嶄新的戰略核潛艇改形成巡航導彈潛艇,明顯愈加具有效費比。
要知道,十二艘巡航導彈潛艇在一次突擊中的投送能力相當於一支航母戰鬥群,可是其改造費用只是製造一支航母戰鬥群的十分之一,即便把採購導彈的費用算上,也只相當於航母戰鬥群的百分之十五。
此外,在戰術使用上,美軍不斷奉行前沿部署戰略,因而巡航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