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以色列當局的態度同樣強硬。
雖然從道理上講,美軍有主導權,畢竟以色列離不開美國,沒有美國的支援,早就戰敗了。但是在現實中,以軍卻擁有主導地位,一是以軍規模更大,二是以軍更加熟悉戰場與對手。
直到中**隊得到加強,情況才有所改變。
當然,這也與迪戈加西亞方向上的戰鬥有關,因為中國已經打通了印度洋航線,增援部隊將源源不斷的趕到。
最終,美以相互妥協,美軍獲得了單獨作戰的機會,以軍獲得了聯合指揮權。
事實上,當時成立的聯軍司令部只是一個沒有實權的機構,即美軍與以軍都有各自的司令官,都只向各自政府負責。在最重要的總體戰略上,美以存在更大的分歧,導致雙方在作戰行動上很難協調一致。
當時,美軍主張進攻,以軍主張防禦。
這讓人有點奇怪,因為以軍一直以擅長進攻為主,而美國投放到中東戰場上的兵力還不足以動一場大規模進攻。
只是看得深入一些,就能現其中的緣由。
在以軍內部,真正主張防禦的只有一個人,即以軍總參謀長巴拉姆上將,而其他以軍將領要麼沒有主張,要麼認為應該積極進攻,而且把美國援軍看成是以軍動決定性戰略進攻的主要條件。
必須承認,巴拉姆是最冷靜、也最有戰略眼光的將領。
縱貫整個第三次世界大戰,在軍事才華上能夠與戚凱威齊名的陸軍將領,恐怕就只有巴拉姆上將了。
巴拉姆主張防禦的出點就是:中國已經增派作戰部隊,抵消了美軍做出的努力,戰場形勢對聯軍不太有利。
可以說,這個判斷極為準確。
要知道,一個第十三集團軍就遏制了以軍的進攻勢頭,而第二十七集團軍肯定能夠抵消美軍三個師。
從戰鬥力上講,第二十七集團軍還在第十三集團軍之上。
雖然第二十七集團軍沒有參與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也沒有多大的名氣,但是該集團軍是中國陸軍第一支完全按照新的戰略與戰術標準進行改編的部隊,也是第一支能夠在完全依靠戰略空運的情況下,執行任何作戰任務的主力集團軍,其編制結構更加合理,也更適合在遠離本土的地區作戰。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第二十七集團軍是中國陸軍中,第一支全合成部隊。
與第十三集團軍相比,第二十七集團軍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一支完全獨立的、規模龐大的戰術空運力量。這支主要由傾斜旋轉翼飛機組成的戰術空運部隊隸屬於陸軍航空兵,而且在編制上由集團軍司令部指揮。
可以說,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因為從道理上講,第十五空降集團軍擁有優先權。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戚凱威應該是對第二代地面戰平臺抱有很大的希望,所以沒有急於讓第十五空降集團軍改編,而是先在第二十七集團軍身上做試驗,等到第二代地面戰平臺大規模服役之後,再讓第十五空降集團軍在換裝的時候進行改編,一次做完兩件事,成為中國陸軍最強大的集團軍。
由此可見,第二十七集團軍的獨立作戰能力與戰術突擊能力過了第十三集團軍。
除此之外,第三三三預備集團軍也已到達中東地區,只不過主力部隊集中部署在伊拉克與沙特的西部邊境地區。
正是如此,巴拉姆才認為,進攻的時機還沒有成熟。
根據他提交給以色列總理的作戰計劃,進攻行動最快能在二零五三年三月開始,而且前提是美國再增派三個師,並且中國不再增派作戰部隊。更重要的是,巴拉姆的進攻計劃不面向敘利亞,而是面向伊拉克。在他看來,敘利亞方向上的突破已經沒有意義,只有在兵力充足的情況下,延長戰線才能獲得更好的機會。雖然沙特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阿拉伯半島腹地的沙漠將成為美以聯軍的天然障礙。相對而言,從約旦進軍伊拉克,直接攻擊中**隊的大後方,才能收到更加突出的戰略效果,也才有望擊敗中東戰場上的中**隊,為接下來的戰略勝利奠定基礎。
當時,巴拉姆的這個計劃有一個很重要的先決條件,即美軍必須守住吉布提,堵住進入紅海的航道。
在美以聯軍高層會議上,巴拉姆就明確提到,如果美軍丟掉吉布提,聯軍將不可避免的進行兩線作戰,甚至會遭到三面圍攻。只要有決勝的希望,中國就會繼續增兵,徹底擊敗美以聯軍。
可以說,在軍事戰略上,巴拉姆很有遠見。
也正是在他的推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