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部分(3 / 4)

小說:燃燒的海洋 作者:大熱

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中,通訊就是個大難題,特別是在艦隊必須保持無線電靜默的時候,與後方通訊非常困難,大部分時候只能被動接收訊息,如果需要出訊息,就要遇到大難題。以這場海戰的過程來看,如果當時處理了通訊問題,牧浩洋在指揮環節上的壓力將減輕不少。

當然,這件事很快就處理好了。

因為在大陸戰場上的作戰行動比預料的還要順利,所以陸軍有幾架高空長航時無人機沒有派上用場。

真正需要關注的,還是那條潛艇回來的情報。

四日凌晨,一艘在索羅門群島南面、即珊瑚海北面海域徘徊的攻擊核潛艇覺了一支規模龐大的美軍艦隊正在南下,估計目的地是澳大利亞東南港口。因為距離太遠,而且美軍的反潛屏障非常嚴密,所以這艘攻擊核潛艇沒有能夠靠近美軍艦隊,也就無法探清楚美軍艦隊的具體情況。

只有一點能夠肯定,這是一支規模龐大,得到了嚴密保護的艦隊。

電報中,明確提到了“艦隊”,而不是船隊,並且說明,艦隊的航在三十節以上,而當時最快的船隊,也就只有二十四節。

問題是,這支艦隊到底有多龐大?

現實上,早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之後,牧浩洋就認為,美軍會在適當的時候向印度洋派遣一支艦隊。雖然當時牧浩洋還不認為美軍會放棄西太平洋戰場,也不認為美軍會竭力奪取印度洋的制海權,但是他有理由相信,美軍至少應該派遣一支艦隊過去,哪怕只是一支沒有航母的艦隊。

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美國必須向澳大利亞證明還有足夠的軍現實力。

到了去年十二月底,牧浩洋的這個預感越來越強烈,特別是在“德拉…霍姆斯會戰”之後,美軍向印度洋派遣艦隊,以至集中兵力奪取印度洋的制海權都有可能,而且會隨著時間推移變得越來越大。

原因很簡單:美國承受不起中東戰敗的惡劣結果。

從戰略上講,美國僅向中東增兵,不可能確保取勝,只有奪取印度洋制海權,才能在中東獲勝。

要知道,美國在動員,中國也在動員。

雖然大陸戰場能夠有效牽制中國陸軍,但是中國陸軍的規模本來就比美國陸軍大,而且戰鬥力十分強悍。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地面戰平臺早已實現量產,在戰爭時期,每一個月的產量就能裝備一個集團軍,而美國的類似裝備,至少要到二零五三年下半年才能量產。這些因素加到一起,就決定了美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只投入地面部隊的情況下,在中東戰場上取勝。

俄軍入侵伊朗,以及中俄開戰,更為美軍出兵印度洋創造了條件,或者說促使美軍儘快出兵印度洋。

在牧浩洋看來,美軍會在這個時候做出一個非常錯誤的判斷。

這就是,中國空軍將被牽制在大陸戰場上,很難配合海軍作戰,因而美軍有機會在印度洋上擊敗中國海軍。

表面上看,這確實是現實。

在中東戰場、大陸戰場、伊朗戰場與本土防禦上,中國空軍至少需要三千五百架戰術戰鬥機、以及大約四百架戰略轟炸機,而這正是中國空軍在開戰時的全部兵力,等於消耗掉了中國空軍的全部戰鬥力。

現實上,這明顯不是實情。

原因很簡單,戰爭已經打了兩個多月,而且在戰爭迸後、也就是在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啟動戰爭動員之前,黃瀚林就下達了元令,讓中國的軍工企業全運轉,軍品產量開始迅提升。

兩個月,足夠完成軍事工業的動員工作了。

在二零五二年十二月,成飛與沈飛總共交付了四百架戰鬥機,相當於和平時期兩年的產量。

到了二零五三年一月份,這個數字至少要提高兩倍。

要知道,在全面動員的情況下,和平時期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比如學問產權,比如生產專利。

一月一日,西飛、南飛、貴飛與哈飛都加入了戰鬥機生產行列,總共有十條戰鬥機生產線開始全運轉,而配套產業的調整工作在去年十二月底就已完成,足以為飛機制造廠提供足夠的零配件。

當然,產業工人不足,對飛機產量形成了很大的影響。

如果這十條戰鬥機生產線都達到最大產生的話,中國一個月就能生產兩千架戰鬥機,年產量高達二萬四千架。

除了戰鬥機,轟炸機的產能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能夠說,到二零五三年一月份,中國空軍作戰飛機不足的問題,已經有所減弱,戰鬥力正在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