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徑電磁炮發射的炮彈有較為獨特的彈道。
發射的時候,這些炮彈都是垂直升空的,準確的說大口徑電磁炮都是垂直髮射,炮彈首先上升到一百五十到一百八十公里的軌道高度上,然後在小型火箭發動機控制下,完成彈道偏轉,整個彈道中間段的高度都在八十公里以上,在到達目標上空的時候,再以八十到八十五度的俯衝角進入末段彈道。
採用這種彈道的最大好處,就是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射程。
如果仍然採用拋物線彈道,即便是線圈電磁炮,最大射程也不會超過四百公里,而且彈道頂端依然高達一百多公里。
事實上,如果對炮彈進行適當改進,比如在質心附近安裝一圈小型火箭發動機,就能使中段彈道大幅度延長,從而大幅度提高最大射程。當時中國海軍沒有研製這樣的炮彈,主要是成本問題。
要知道,在海軍眼裡,艦炮的主要用途的打擊地面目標。可以說,八百公里的射程已經足夠了,因為絕大部分地面戰場離海岸都在這個距離之內,沒有必要繼續提高射程。只有在有對海打擊的時候,才有必要提高射程。當然,這也得看情況決定,即打擊海上目標,有很高的時間要求,也就需要及時提供準確的戰場資訊。從戰術角度來看,如果能夠持續監視目標動向,也就用不著使用艦炮了。原因是,在這種情況下,其他任何一種打擊手段都能夠達到同樣的目的。
當然,戰場上總有例外。
這次,中國海軍就不得不拿那些原本用來轟擊地面目標的艦炮去打擊敵人的戰艦。
首輪開火,八艘大型綜合戰艦首先鎖定了兩艘美軍的防空巡洋艦,以四對一的方式進行了短促急射。
因為實際射程不到八百公里,只有七百公里多一點,所以可以透過調整炮彈彈道中段高度的方式,確保讓一門艦炮發射的二十四枚炮彈能夠同時落下。當然,這也得益於線圈電磁炮的射速優勢。因為在發射的時候,線圈電磁炮的炮彈不與炮管接觸,而是在強電磁場的作用下懸浮在炮管中央的,所以不會因摩擦產生熱量,大幅度降低了炮管受熱效應,也就能大幅度提高射速。如此一來,與軌道電磁炮相比,線圈電磁炮只需要解決發射的時候,強電流所轉化的熱量。
結果就是,首先遭到打擊的兩艘美軍戰艦,各自需要面對九十六枚炮彈。
毫無疑問,這大大超過了美軍戰艦的反導攔截能力。
事實上,攔截炮彈比攔截彈道導彈彈頭困難得多,因為炮彈的體積更小,更不容易被那些專門為應付導彈彈頭的反導導彈擊中。要知道,此時幾乎所有的專業反導導彈採用的都是撞擊戰鬥部。在反導導彈的攔截精度一致的情況下,攔截目標的尺寸,直接決定了反導導彈的攔截命中率。
“黑龍江”級的電磁炮的口徑為兩百毫米,而次口徑炮彈的直徑只有一百八十毫米。
即便與最小的彈道導彈彈頭相比,炮彈的目標面積都小了一個數量級。
美軍反導攔截的效率非常低,結局也就非常悲慘。
只是,在第一輪打擊中,只有一艘是巡洋艦,另外一艘則是被誤認為巡洋艦的多用途驅逐艦。
頃刻之間,“布里斯班”號就被數十枚炮彈擊中。
雖然電磁炮炮彈一般沒有末段自導系統,也沒有衛星定位系統可用,但是在採用了最新式的慣性導航系統之後,炮彈在八百公里外的誤差也不到五十米,而一艘防空巡洋艦的寬度往往在二十五米以上。如果是三船體戰艦的話,即便是驅逐艦,寬度也在四十米以上,被炮彈擊中的機率並不低。
這次毀滅性的炮擊,徹底葬送了“布里斯班”號。
同樣遭到攻擊的那艘多用途驅逐艦的下場更加悲慘,因為驅逐艦的排水量更小,更容易遭到毀滅性打擊。
要知道,對於重達一百多公斤的炮彈來說,就算沒有裝填炸藥,以超過二十馬赫的速度砸下來,其動能也高達五百萬兆焦,相當於中國陸軍反裝甲平臺電磁炮打出的穿甲彈的上千倍。說得直接一點,就算這些炮彈沒有爆炸,也能輕而易舉的擊穿任何一艘排水量在兩萬噸以下的戰艦的所有甲板。如果炮彈裡裝填了幾公斤高能炸藥,而且又時間延遲引信控制,破壞效果將更加明顯。
炮擊行動並沒暫停,也沒有必要暫停。
八艘大型綜合戰艦在進行了第一輪短促急射之後,只用了十五秒計算火控資料,然後就進行了第二次短促急射。接下來,每次都只花了十多秒調整火控資料,主要就是為待發射的炮彈鎖定飛行彈道,然後就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