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公里,而且正好在特遣艦隊前出預警機的探測範圍之外。更重要的是,第三艦隊的航速是三十三節,而不是牧浩洋預料的三十五節。
如果是三十五節的話,當時第三艦隊已經被預警機探測到了。
當然,這個誤差,沒有決定性影響。
對第四艦隊的攻擊行動結束時,牧浩洋手裡還剩下了大概二百六十架戰鬥機,而且主要是J…33,其中九十六架將在七點之前返回十餘架J…33與十多架J…32將在七點二十分左右返回,剩餘的則要等到七點五十分之後。以特遣艦隊的效率,特別是把技能還不太熟練的航空勤務人員考慮進去,龔繼飛認為能在八點半再次發動攻擊,牧浩洋則認為能在九點之前準備好就不錯了。
事實上,跟牧浩洋之前的預測相比,這已經是非常不錯的結果了。
要知道,因為攻擊距離較近,沒有一架戰鬥機飛往印度南部的空軍基地,只有少數戰鬥機在返航的時候,需要首先跟空軍派來的加油機會合。大文學也就是說,特遣艦隊依然擁有再次發動打擊的能力。
按照牧浩洋之前的部署,他根本沒有考慮進行第二次打擊。
擁有了第二次打擊機會,卻讓牧浩洋犯難了。
到六點四十五分的時候,航空作戰參謀送來了較為精確的戰果統計報告,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第三艦隊大概還有兩百架艦載戰鬥機。因為第三艦隊最多隻能搭載二百一十六架艦載戰鬥機,所以作戰能力沒有受到嚴重影響。
可以說,這個推斷非常準確。
雖然在掩護第四艦隊的戰鬥中,第三艦隊損失了四十多架戰鬥機,但是第四艦隊派出的攻擊機群中,有三十來架逃脫了打擊,並且在戰鬥結束後飛往第三艦隊,所以第三艦隊仍然有兩百架戰鬥機。
擺在牧浩洋麵前的問題是:要不要打擊第三艦隊?
讓牧浩洋顧慮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不是航空兵的差距,而是在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