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獨立防空旅,都配備了戰區防空反導系統,防空掩護範圍高達四百公里,反導掩護範圍也在兩百公里左右,足以覆蓋整個戰區,而其作戰能力更是頂得上印度陸軍的一個方面軍了。
用戚凱威的話來說,這兩個總兵力達到十一萬的集團軍就能打贏大規模地面戰爭。
當然,這句話肯定有水分。
別的不說,兩個集團軍都需要加強後勤保障力量,特別是戰線後方的運輸力量,也就得增派後勤保障部隊。
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兩個集團軍作戰能力的,就是後勤保障能力。
當時,陸軍依然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技術問題沒有解決,即電力供應。
按照陸軍制訂的裝備規劃,在“未來地面戰平臺”大規模裝備部隊的時候,將採購“緊湊式電力供應系統”,即以小型聚變核反應堆為主,集電、變電與輸電能力於一體的電力供應模組。按照陸軍的要求,“緊湊式電力供應系統”可以分成多個功能模組,但是每個功能模組的質量必須控制在五十噸以內,尺寸則要控制在戰略運輸機的貨艙容納範圍之內,而且具有公路行進能力,以便伴隨地面部隊作戰,並且能夠透過運輸機空運,達到最基本的戰術與戰略機動性要求。
可惜的是,到二零四四年底,“緊湊式電力供應系統”還在研製之中。
主要就是小型聚變核反應堆的技術難度太大,又必須整合在一個模組內,即便不包括裝載底盤,質量也難以降低到五十噸以內。當時,最緊湊的設計也達到了一百二十噸,比陸軍的要求高出了七十多噸,而且遠遠過了戰略運輸機的運載能力,即便是鐵路與公路機動也非常困難。
所幸的是,陸軍在二零四二年就啟動了備用方案。
備用方案中,其他功能模組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用一臺緊湊型燃氣輪機取代了小型聚變核電站,燃氣輪機的功率高達四十兆瓦,電力轉換效率為百分之三十八,因此能夠提供十五兆瓦的電能,能夠在十五分鐘內為八輛作戰平臺的動力系統補充百分之八十的電能,或者為四輛反裝甲作戰平臺的武器系統補充百分之百的電能。相對而言,這個後勤作業效率不算低,因為一輛24式主戰坦克需要二十五分鐘才能加滿油箱,同時需要三名坦克手與一名後勤兵操作,而為作戰平臺補充電能,幾乎不費人手,而一輛載重二十五噸的油罐車一次也只能為十二輛24式主戰坦克灌滿油箱。從人員利用效率上講,“燃氣輪機型緊湊式電力供應系統”還要高一些。
照此計算,一個坦克營需要兩套這樣的系統,而裝甲營與步兵營只需要一套。
問題是,燃氣輪機需要化石燃料。雖然燃氣輪機不像內燃機,沒有挑食毛病,汽油、柴油、煤油都可以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使用濃度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酒精,或者是天然氣與煤氣,只是輸出功率有所降低而已。可最關鍵的問題依然存在,即運送燃料本身就是一件極為艱鉅的後勤保障任務。
與以往相比,最大的改變之處就是,可以把補給點設在後方。
此外,因為電動機的效率比機械驅動高得多,因此能源利用效率也要高得多,所以在同等情況下,部隊對燃料的需求要稍微低一些。只是這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即不可能為正在前線作戰的戰車補充電力。
為此,陸軍專門採購了一批“電力輸送車”。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專門運載燃料電池的後勤保障車輛。這些車輛在充滿電後,可以到前線為正在作戰的坦克戰車補充電能,或者交換燃料電池。此外,在前線作戰的坦克戰車也可以以類似的方法相互補給。
不管怎麼說,動力系統大變革,給中國陸軍的後勤保障體系提出了新的考驗。
中國陸軍能否把電動裝備的優勢揮出來,還得看其戰場表現。
第六十二章開戰在即
進入二零四五年,戰爭已經迫在眉睫。
除了第十三集團軍陸續開赴巴基斯坦,第四十二集團軍開始換裝之外,二零四五年第一個月生的最關鍵的事情就是:“崑崙山”級第三批四艘航母先後服役,並且編入了太平洋艦隊。
牧浩洋擔任總參謀長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調整海軍的指揮體系。
按照他的編排,東海艦隊與北海艦隊合併為太平洋艦隊,南海艦隊降級為區域艦隊,主力戰艦分別抽調給太平洋艦隊與東印度洋艦隊。如此一來,中國海軍只有三支主力艦隊與一支區域艦隊。其中,太平洋艦隊的司令部設在那霸,常備兵力為四支航母戰鬥群,東印度洋艦隊的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