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的戰鬥機就很難像在西奈半島上那樣,透過遠距離空中打擊摧毀地面裝甲部隊,而近距離轟炸,戰鬥機將面對機動式野戰防空系統,作戰效率肯定高不到哪裡去。更重要的是,拼到這個時候,以色列空軍的戰鬥機也所剩無幾了。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早在二十八日凌晨,美國就表示可以為以色列緊急提供一批戰鬥機,主要是F…35與F…22系列,而F…44剛剛進行量產,美軍只裝備了不到一百架,沒辦法援助給以色列。問題是,以色列沒有接受美國援助的戰鬥機,不是以色列不需要,而是沒有合適的飛行員。當時,以色列希望美國能夠委派一批飛行員參戰,或者是以僱傭的方式為以軍作戰,可是美國拒絕了這個請求,因為這很有可能導致中國做出過激反應,同樣以志願的方式讓空軍參戰。
要是中美都打一場“志願戰爭”的話,肯定不會侷限於空中戰場。
說得直接一點,只要中美的軍事人員直接參與作戰行動,局勢就會失去控制,接下來就是派遣地面部隊參戰。
到時候,誰也無法阻止世界大戰爆。
正是如此,留給巴拉姆少將的除了十二個旅之外,就只有之前還沒有在戰場上揮重大作用的武裝直升機部隊了。
因為以色列的武裝直升機編在空軍名下,所以不屬於陸軍航空兵。
可以說,這也是以色列國防軍在戈蘭高地上唯一的優勢,因為敘利亞軍隊沒有幾架像樣的武裝直升機。更重要的是,中**隊更傾向於用攻擊機執行近距離對地打擊任務與反裝甲任務,因此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武裝直升機,陸軍航空兵的主要裝備是傾斜旋轉翼飛機,而且以執行運輸任務為主。當時,敘利亞陸軍只有三十架從俄羅斯引進的52“短吻鱷”武裝直升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