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敘軍總參謀部調配給他指揮的作戰部隊中,還有兩個獨立裝甲旅沒有上陣,而這就是戚凱威的“奇兵”。
以軍從側翼動攻擊的時候,敘軍也起了攻擊。
第七裝甲旅方向上,兩支兵力上旗鼓相當的裝甲部隊迎頭相撞,在極為狹窄的空間內打了一場慘烈的裝甲戰。
受地形限制,接近到兩千米以內,雙方才獲得開火機會。雖然以軍在較高處,但是並沒因此獲得足夠的優勢。要知道,坦克炮的仰角比俯角大得多,因此只要距離足夠近,佔據制高點的坦克反而不太有利。雖然在高處,坦克能夠利用地形做掩護,減少暴露面積,但是在現代化的火控系統面前,減少被彈面積對降低中彈率的幫助並不大,特別是在距離足夠短的時候,幾乎沒有什麼影響。要知道,即便是第三代主戰坦克,在兩千米內,靜對靜的命中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如果是第四代主戰坦克,在這個距離上,誤差半徑不會過零點五米。
結果就是,第七裝甲旅率先退卻。
對於敘軍這種擅長打順風仗的部隊來說,以軍主動退卻,無疑是一支強心針,頓時鼓舞了士氣與鬥志。
更重要的是,敘軍的獨立裝甲旅是生力軍。
雖然在裝備上,獨立裝甲旅比不上兩個王牌裝甲師,但是都以04式為主,而以軍第七裝甲旅的“梅卡瓦5”型只剩下了不到五十輛,而補充的主要是“梅卡瓦4”,還有部分效能更加落後的“梅卡瓦3”。
相對而言,因為動機後置,所以“梅卡瓦5”更適合在戈蘭高地上作戰。
與之相比,“梅卡瓦4”與“梅卡瓦3”動力系統前置,導致炮塔向後移動,坦克炮的俯角小得多。產生的結果就是,“梅卡瓦4”與“梅卡瓦3”無法充分利用反斜面陣地,只能暴露在敘軍坦克的炮口下作戰。
可以說,如果不是有大約五十輛“梅卡瓦5”,而且駕駛這些坦克的都是第七裝甲旅的王牌坦克手,恐怕在當天上午的戰鬥中,第七裝甲旅就將崩潰。根據以軍的作戰記錄,在幾次最關鍵的戰鬥中,都是配備“梅卡瓦5”的預備隊及時趕到,充當了救火隊員的角色,擊退了敘軍。在上午十點左右的一場戰鬥中,一名以軍少校的“梅卡瓦5”在五分鐘內就擊毀了八輛敘軍坦克
第七裝甲旅打得異常艱難,中午還不到就被迫退回陣地。
戰鬥結束的時候,在通往代爾塞賴斯的公路北面,有近三百輛坦克被摧毀,此前雙方還在這裡損失了一百多輛主戰坦克。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這條公路被敘利亞軍隊稱為“血淚公路”,因為敘軍是在眼看就要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被以軍擊潰,兩個主力裝甲師被以軍堵在這條公路上,損失了上千輛坦克戰車。現在,這條公路成為了以軍的“血淚公路”,第七裝甲旅在這裡已經損失了近三百輛主戰坦克。
南面,第一步兵師也打得異常艱難。
這次,第一步兵師面對的不是敘利亞的步兵部隊,而是另外一個裝甲旅,以及兩個將裝甲力量集中使用的步兵師。
與北面的戰鬥不同,敘軍在南面打得更加積極。
按照戚凱威的部署,敘軍在第一步兵旅方向上將以進攻為住,爭取突破以軍防線,然後從南面繞過代爾塞賴斯,從奪取太巴列湖南面的馬甘鎮。如果能夠達成目的,以軍的戈蘭高地防線將徹底崩潰。原因很簡單,敘軍可以從馬甘鎮出,繞過太巴列湖,攻擊以軍防線後方的補給要道。
在前後夾擊的情況下,以軍根本守不住代爾塞賴斯。
問題是,巴拉姆也非常清楚這個道理,因此第一步兵旅不是反擊主力,只充當了第七裝甲旅的配角。
也就是說,敘軍進攻的時候,需要面對留守在陣地上的以軍王牌步兵旅。
戰鬥從清晨持續到傍晚,近三萬名敘軍輪番動衝擊,除了持續不斷的給以軍制造人員傷亡之外,沒能取得重大突破。當然,只要敘軍堅持進攻,突破第一步兵旅防線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要知道,在敘軍起進攻之前,第一步兵旅只剩下了三千三百多名官兵。
與兵力極不相稱的是,其守衛的戰線長達八十公里,陣地面積過五百平方公里,僅後方就有十多座城鎮需要鎮守。
如果不是動員了近三千名當地居民,第一步兵旅根本守不住如此寬的戰線。
問題是,即便進行了動員,第一步兵旅的兵力依然非常緊張。
在很多防線上,兵力還不到一個連,而且建制並不完整。比如當時守衛第八號據點的是一個步兵連,實際編制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