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對抗演習,已經對新式武器裝備有了一些瞭解,各級官兵的積極性非常高。
只是,要到二零四五年六月底,第四十二集團軍才能完成換裝工作。
按照戚凱威的部署,第四十二集團軍將直接開赴昆明,在戰爭爆後進駐緬甸,前期只派遣工程與後勤部隊前往緬甸。
可以說,這兩個集團軍,就能各自支撐起一個戰區。
別的不說,兩個集團軍都有獨立防空旅,都配備了戰區防空反導系統,防空掩護範圍高達四百公里,反導掩護範圍也在兩百公里左右,足以覆蓋整個戰區,而其作戰能力更是頂得上印度陸軍的一個方面軍了。
用戚凱威的話來說,這兩個總兵力達到十一萬的集團軍就能打贏大規模地面戰爭。
當然,這句話肯定有水分。
別的不說,兩個集團軍都需要加強後勤保障力量,特別是戰線後方的運輸力量,也就得增派後勤保障部隊。
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兩個集團軍作戰能力的,就是後勤保障能力。
當時,陸軍依然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技術問題沒有解決,即電力供應。
按照陸軍制訂的裝備規劃,在“未來地面戰平臺”大規模裝備部隊的時候,將採購“緊湊式電力供應系統”,即以小型聚變核反應堆為主,集電、變電與輸電能力於一體的電力供應模組。按照陸軍的要求,“緊湊式電力供應系統”可以分成多個功能模組,但是每個功能模組的質量必須控制在五十噸以內,尺寸則要控制在戰略運輸機的貨艙容納範圍之內,而且具有公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