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部分(1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如此,在《倫敦條約》談判期間,法國才與俄羅斯站在了一塊,成為了最堅定的反對者。問題是,歐盟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法國最終簽署了《倫敦條約》,就是因為德國與義大利都支援該條約,並且向法國施加了壓力,而德意支援該條約的主要原因就是可以藉此機會削弱法國,從而提高兩國在歐盟的地位。

當然,德國與義大利並不是反對實現軍事一體化。

從長遠來看,德國與義大利都能成為軍事一體化的受益國。也正是如此,德國與義大利才會積極軍事一體化,並且與法國一同推進軍事一體化。

問題是,受種種因素影響,歐盟的軍事力量仍然遠比不上共和國與美國。

2043年,阿爾及利亞爆發軍事政變,伊斯蘭學生組織推翻了親歐的民選政府,宣佈在阿實施伊斯蘭法典。面對這一突變,歐盟的第一反映是撤出外交人員與僑民,並且發表外交抗議,然後才開始討論軍事幹預。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巴基斯坦或者沙特,共和國與美國的第一反應肯定不是抗議,而是把航母戰鬥群派過去,然後命令駐紮在該地的部隊前去剎滅叛亂組織。

更重要的是,把是否進行軍事幹預提交到歐盟委員會審議,絕對是一場比軍事政變還要大的災難。要知道,按照歐盟的制度,只有在所有成員國都同意的情況下,才能以歐盟的名義出兵,哪怕只有一個成員國不同意,比如只有幾萬人的盧森堡認為出兵會毀壞歐盟的形象,那麼擁有幾千萬人的法國就只能乾瞪眼。

正是如此,在歐盟委員會就是否出兵的問題猶豫不決的時候,法國政府決定單幹。原因很簡單,阿爾及利亞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而且是法國最大的殖民地,而法國又是阿爾及利亞的主要移民物件國,生活在法國的阿爾及利亞人超過了1000萬,所以法國覺得有義務出兵,幫助阿爾及利亞民選政府度過難關。

隨著法國決定出兵,不甘落後的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波蘭與捷克也先後表示願意出兵,並且透過歐盟委員會正式照會法國,希望能夠以多國部隊的方式,在阿爾及利亞展開軍事行動。這些國家表現積極的原因也很簡單,即不希望法國獨大,讓歐盟的安全問題變成歐盟的事情,而不是法國的事情。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等到泣幾個歐盟成員國做好了出兵準備的時候,阿爾及利亞的伊斯蘭學生組織自己倒臺了,軍事政變突然爆發,也突然結束。導致伊斯蘭學生組織突然倒臺的原因也很簡單,暗中提供支援的伊朗發生政治動盪,掌權的“務實派”遵照與共和國達成的秘密協議,不再支援任何極端組織。

也就是說,改變阿爾及利亞命運的不是歐盟大軍,而是共和國與伊朗的秘密協議。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次事件也不完全是壞事。

雖然共和國當局並不承認與阿爾及利亞的政變有任何關係,也沒有藉此機會撈功,畢竟共和國與伊朗簽署的是秘密協議,而不是公開條約,但是歐盟成員國都知道,如果不是共和國的影響力,恐怕會有成千上萬的歐洲軍人倒在北非的沙漠與地中海南岸的城市中,成為歐盟軍事一體化程序嚴重滯後的犧牲品。

正是如此,2044年,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波蘭與捷克在歐盟內部成立了非正式化的“國防部長會議”與“參謀長聯席會議”,並且在當年年底就拿出了統一軍事力量的計劃書,要求7個國家首先統一主戰裝備與後勤標準,然後再在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基礎上統一軍事指揮機構。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開始,歐盟的軍事一體化進入快車道,不再要求所有成員國都加入軍事一體化程序。

4年之後,歐盟的軍事一體化初見成效。

按照“簡氏防務週刊”估計,由法德意荷比波捷7國組成的“歐洲軍事聯盟”的軍事實力僅次於共和國與美國,已經超過俄羅斯,全球排名第三。當然,這個“第三”並不值得驕傲,因為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共和國的四成。即便以整個歐盟為單位衡量,歐盟的軍事實力也僅相當於美國的七成,共和國的56%,比前兩個差遠了。

受政治實力與軍事實力影響,歐盟在其他方面的實力也不如人意。

比如在外交上,歐盟的影響力就不夠大。2041年的中東戰爭中,歐盟根本沒有發揮與其經濟規模相應的影響力。要知道,歐盟是土耳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是以色列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是敘利亞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也是伊朗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如果不是外交影響力太差的話,歐盟肯定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