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消費者的能力,而澳大利亞政府卻在加稅,顯然是非常不一般的舉動。正是如此,很多人認為澳大利亞並沒有受到金融危機影響。事實上,依靠出口資源,澳大利亞在2009年初就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成為了第一個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經濟復甦的發達國家,也成為了在金融危機期間日子最好過的國家之一。
雖然從2020年之後,共和國就不再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印度在這一年超過共和國,成為全球最大鐵礦石進口國),而且共和國對澳大利亞的資源依存度迅速降低,但是在2009年之後,共和國就不再信任澳大利亞,不再把澳大利亞當成主要貿易伙伴。別的不說,到2050年,除了王元慶與顧衛民分別在2033年與2043年以國家元首身份參加在墨爾本與悉尼舉行的亞太地區合作與發展首腦峰會期間對澳大利亞進行了非正式訪問之外,沒有一位共和國元首對澳大利亞進行過國事訪問。雖然這與澳大利亞的國體有關,畢竟按照澳大利亞的憲法,英國國王仍然是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元首職權由總督代為行使,而總督又由澳大利亞總理提名,由英國國王批准,所以澳大利亞的最高國家領導人是總理),共和國國家元首訪問澳大利亞的意義並不明顯,大多數時候都是由國務院總理、或者全體代表大會委員長代替國家元首訪問澳大利亞。但是澳大利亞怎麼說也是一個擁有上億人口的大國,而且是經濟實力非常強大的發達國家,共和國國家元首近40年都沒去訪問過,確實是非常反常的事情。
總而言之,在很多人看來,共和國都在刻意打壓澳大利亞。
根據在2045年解密的一份資料,在全面消毀核武器的戰略談判中,共和國當局就一度拒絕將澳大利亞列入“有能力發展核武器的國家”之中,認為澳大利亞接受了美國的戰略保護,就沒有理由發展核武器,也就沒有理由參與倫敦談判。如果不是美國一再堅持,澳大利亞很有可能被排除在這次極為重要的會議之外。
由此可見,在2035年之前,澳大利亞的日子確實不好過。
在此情況下,澳大利亞國內社會思想發生了一些微妙變化。
大約在2024年,半島戰爭結束後不久,澳大利亞國內興起了一股“共和”潮,一些社團與政黨認為,澳大利亞要想成為一個美國那樣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就得擁有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必須擁有的全部主權,比如從公民中選舉產生具有重大影響力、以及實際決策能力的國家元首。如此一來,澳大利亞的政治體制就得發生變動,廢除已經嚴重落後的君主立憲制,轉變為共和制國家。當時,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應該像1999年那樣,由全民公決來決定澳大利亞的基本政治體制。因為在1999年的公決中,大部分公民選擇了君主立憲制,即維持與英國的關係,而且這次表決的有效期為50年,所以要到2049年,才能對國家基本政治制度再次進行全民公決。也就是說,在2024年的時候,不管澳大利亞民間的“共和”聲音有多麼響亮,都要再等上25年。
從本質上講,共和制就是澳大利亞希望擺脫美國的國民意願的直接體現。
雖然澳大利亞是一個典型的西方國家,白人佔據了社會主流地位,但是作為一個典型的民主國家,隨著越來越多的移民湧入,其他種族在澳大利亞的影響越來越突出,這其中就包括華人。根據澳大利亞政府在2045年做的人口調查,在大約21億公民中,白人僅有不到22%,混血人種佔了45%,以華人為主的黃色人中佔了17%(華人大約有2200萬,為澳大利亞第五大族群),黑人與印度人佔了其餘的16%。重要的是,在其他族群中,只有華人擁有可以與白人抗衡的經濟實力。根據一家民間調查機構在同年公佈的調查資料,占人口總量10。5%的2200萬華人大約擁有澳大利亞社會財富的31%,而占人口總量22%的白人佔有澳大利亞社財富的48%。單純從平均佔有率上計算,華人已經超過白人。即便從總量上計算,華人也比排第三位的印度人高出了24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希望澳大利亞共和的就是華人。
不管怎麼說,擁有了財富之後,首先追求的就是政治權利,因為只有在掌握了政治權利之後,已經獲得的社會財富才有安全保障。
當然,在華人的影響下、澳大利亞的對外政策也會有所改變。
可以說,如果不是華人的政治地位並不高(即便到了2050年,華人在澳大利亞社會中的政治影響力仍然微乎其微,比如在聯邦參眾兩院中,華人佔的議席不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