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戰鬥單位的兵力都在3萬以上,而主力戰鬥單位的兵力全部超4萬,有的甚至接近5萬,相當於以往的一個主力野戰軍)。如果僅僅為了攻佔美國東北部地區,就這60萬陸戰隊就足夠了,根本沒有必要出動陸軍的作戰部隊,也就沒有必要急著奪取港口。
當然,奪取港口,也不僅僅是為了地面作戰行動。
之前的戰爭早已證明,在進攻敵國本土的時候,後勤保障的壓力並不完全來自作戰行動,特別是在注重戰略打擊的情況下,後勤保障的主要壓力實際上來自敵國的國內局面,即由戰爭造成的社會動盪。
說得直接一點,進攻的目的是佔領,而要佔領,就得維持社會穩定。
對共和國來說,最有代表性的一場戰爭就是2035年的印度戰爭。
在印度戰爭爆發之前,共和國當局就充分考慮到了17億印度人造成的影響,所以在準備了50萬主力野戰軍的情況下,還調集了上百萬的後勤保障部隊,可是實際情況仍然遠遠超過了共和國當局的預料,佔領印度的壓力比想像的大得多。結果是,戰爭還未結束,共和國當局派駐印度的佔領軍就超過了150萬(不包括作戰部隊),另外幾個盟國還出動了數百萬軍隊,才勉強控制住局面。當然,起到關鍵作用的,仍然是緊急運往印度的數以千萬計的糧食、藥品、帳篷等基本物資。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物資,就算共和國軍隊佔領了整個印度,也只會與17億印度人為敵,而不可能控制印度,更不可能幹乾淨淨的撤出印度。更重要的是,為了運送這些基本物資,共和國當局不得不讓50萬主力野戰軍在更加艱難的情況下作戰,從而產生了較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