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高點仍然是制勝的關鍵,而戰爭本身就圍繞著這一關鍵展開,最大的不同,就體現在戰爭生產力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爆發出了驚人的戰爭潛力,到參戰的第三年,也就是1943年的時候,美國的戰爭生產能力就佔到了同盟國集團的一半以上,生產出了5萬架飛機,1萬輛坦克與數千萬噸的艦船。與一百多年後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相比,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爆發出的戰爭潛力就算不了什麼了。
前面提到過,共和國在2060年就達到了戰前制訂的軍事生產標準,美國也在1年之後達到了戰前制訂的標準。也就是說,到2062年的時候,共和國與美國都不缺乏潛力,更不缺少武器裝備。因為在2060年下半年到2061年底之間,特別是在2061年全年,雙方均沒有發起大規模的戰略行動,所以到2062年初,雙方不是缺乏武器裝備與彈藥物資,而是擁有用不完的武器裝備與彈藥物資。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到2062年初,共和國“富餘”的戰鬥機就多達18000架,其中僅J…22就有5000架之多。因為戰爭還遠沒到結束的時候,共和國當局也沒有大規模調整軍事生產計劃,所以富餘軍事物資不會逐漸減少,還會繼續增多。與軍事物資大規模富餘相對應的則是武裝人員嚴重超標,以戰鬥機飛行員為例,到2062年初,共和國海軍的現役戰鬥機飛行員的數量就是現役戰鬥機數量的140%,即飛行員比戰鬥機多。
與共和國的情況類似,美國也有大量富餘軍事物資,以及大批軍事人員。
這些,為雙方提供了打一場大規模消耗戰的堅實基礎。
27日夜間的空戰,正是這種大量聚集的戰爭力量集中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