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Υ蟠蠼檔汀�
就算不會影響陸軍的戰鬥力,巨大的傷亡也會讓共和國當局三思。
換個角度看,這就意味著不可能從中東方向上進軍摩洛哥。
再回過頭來看陸軍在2061年下半的行動,即在打贏了西非戰爭之後,投入2個戰鬥單位輪番進攻,將戰線推進到了賴比瑞亞。
毫無疑問,這一輪進攻,才是關鍵所在。因為摩洛哥在幾十年前就出兵佔領了南面的西撒哈拉(為了爭奪西撒哈拉,摩洛哥還與茅利塔尼亞打了幾十年的小規模戰爭,而西撒哈拉南部小塊地區在茅利塔尼亞的控制之下),所以到達象牙海岸的共和國陸軍作戰部隊距離摩洛哥不到1600千米,中途只需要穿越國防力量微乎其微的馬裡與茅利塔尼亞。即便進軍拉巴特,也就只有2000千米,對正常進攻距離在2500千米以上的共和國陸軍低空突擊部隊來說,這點距離根本算不了什麼。
問題是,從西非出發,需要解決很多問題,首先就是物資運輸。
要知道,“中非幹線”貫通之後,最多隻能支援2個戰鬥單位的正常作戰行動,即便算上空運,也最多支援4個戰鬥單位,而控制西非地區與進軍摩洛哥,需要的戰鬥單位肯定不止4個,理論上最少需要6個,而實際上很有可能會增加到8個。也就是說,在進軍摩洛哥之前,必須打通海上航線。萬幸的是,西非地區是西方工業強國最早的殖民地,並不缺乏優良港口,對共和國海軍來說,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起從南非的福爾斯灣到幾內亞灣的海上運輸線,並且出動作戰艦隊與護航艦隊保護這條航線。因為擔心遭到共和國潛艇的襲擊,在幾內亞灣活動的美國艦隊已經在西非戰爭結束之後,即在2061年下半年撤退到了維德角群島以北海域,所以共和國海軍不需興師動眾,2到3支作戰艦隊就能奪取幾內亞灣的制海權。更重耍的是,西非地區的戰鬥強度不是很大,地面部隊不需要海軍提供的火力支援,作戰艦隊的物資消耗、特別是彈藥消耗不會太大,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後勤保障需求,從而減輕制海作戰的負擔。
正是如此,共和國海軍必須在2062年2月底之前奪取幾內亞灣的制海權,運輸船隊才能在3月中旬將進攻部隊所需的各類物資與裝置送到西非地區,而陸軍的作戰部隊也才能夠以此為基地北上攻打摩洛哥。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美國海軍不會輕易放棄南大西洋的制海權,即便西非地區已經落入共和國陸軍的手裡,美國海軍也會以亞松森島為基地,在南大西洋上阻擊北上的共和國海軍,保護北大西洋、特別是加勒比海地區的生命航線,而美國海軍主動將幾內亞灣的艦隊撤退到維德角群島以尖海域,不是在退縮,而是引誘共和國海軍北上,在對美國海軍有利的海域決戰。但是在制訂作戰計劃的時候,華劍鋒卻認為美國海軍不會派艦隊南下與共和國海軍爭奪制海權,而華劍鋒的理由非常簡單,即美國海軍的實力還不足以在南大西洋上與共和國海軍爭奪制海權,以及美國海軍經受不起重大損失。
受此影響,在2061年底進駐印度洋,並且計劃經福爾斯灣前往幾內亞灣作戰的作戰艦隊只有3支,其中2支是主力艦隊,1支是航空艦隊。雖然按照海軍的部署,在3支作戰艦隊從福爾斯灣出發之後,將向南大西洋派遣4座海上基地(包括1座第五代海上基地),以此增強在南大西洋上的存在力度,但是從投入上看,不得不承認,華劍鋒確實足夠大膽。也正是如此,很多人認為,在部署作戰行動的時候,華劍鋒以支援陸軍攻打摩洛哥為名,為海軍創造了決戰機會。
換個角度看,也正是這種部署,讓華劍鋒主導的戰爭計劃變成了現實。
說得直接一點,就算華劍鋒在海軍中擁有崇高的威望,如果不能充分考慮海軍的利益要求,他的作戰計劃也不可能得到海軍的支援,至少不會得到海軍的全力支援。這就如同袁晨皓必須為陸軍謀福利一樣,在戰績決定未來的大背景下,不管是誰都不可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大公無私,都得為自己服務的利益集團服務。事實上,裴承毅也不倒外,在決定共和國的大戰略時,他也得為利益集團服務。與那些為自身利益服務的人相比,裴承毅、袁晨皓與華劍鋒等人的最大特點是,他們始終將最大的集體、也就是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上,並且完全服從國家與民族利益的支配。
受此影響,當時間進入戰爭的第六個年頭(從2057年算起),在塞席爾群島附近海域進行高強度訓練的3支共和國海軍作戰艦隊南下開往福爾斯灣,準備進軍大西洋的時候,戰局再次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