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在了中途島南面與西北方向上,等著第三主力艦隊出現。
在7月10日凌晨1點左右,美軍的偵察機確實發現了1支行蹤可疑的艦隊。
因為每次都是電子偵察機率先發現目標,每當攜帶了對海撥索雷達的戰略偵察機趕過去的時候,那支艦隊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所以在3次接觸中,美軍都沒有能夠確定那支艦隊的具體身份。
面對如此複雜的戰場環境,美軍指揮官絲毫不敢大意,立即向中途島西北方向,也就是那支可疑艦隊出現的方向派遣了更多的偵察機,並且根據3次接觸,對該艦隊的活動情況做了大致判斷,在可能出現的海域部署了更多的偵察與監視力量。
按照美軍的作戰記錄,當時美軍指揮官已經考慮到,第三主力艦隊是一支完全由新式戰艦組成的艦隊,美國海軍不但對“漢”級主力艦的效能不太瞭解,對“興凱湖”級巡洋艦與“長白山”級驅逐艦的效能也不大清楚,所以偵察機沒有能夠在第一時間抓住第三主力艦隊,也沒有能夠確定那是否是第三主力艦隊。
很明顯,美軍指揮官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如果第三主力艦隊能夠在美軍偵察機的眼皮子底下自由活動,也就能夠出現在戰場的任何一個方向上,而不可能那麼巧合的出現在了美軍猜測的方向上。也就是說,在中途島西北方向上活動的那支艦隊很有可能不是第三主力艦隊。說得透徹一點,如果美軍一下就猜中了,那麼這場海戰也太簡單了。
當時,第三主力艦隊確實沒有在中途島西北方向上活動,而是在美軍最想不到的地方。
根據共和國海軍的作戰記錄,第三主力艦隊一直與第二主力艦隊在一起,而且是中途島海戰的絕對主力。也就是說,從中途島西面北上的2支主力艦隊中的一支就是第三主力艦隊。而第一主力艦隊早就提前加速北上,即到達中途島西北海域的是第一主力艦隊。由此可見,擔任佯動任務的是第一主力艦隊,而為了避免過早暴露,第一主力艦隊沒有過分靠近中途島,而是在預警機、遠端偵察機等等兵力的協助與配合下,始終在美軍戰略偵察機的搜尋區域邊緣活動。
這裡存在一個問題,即第三主力艦隊如何騙過了美軍的偵察機?
與“秦”級主力艦一樣,“漢”級主力艦在設計的時候就非常注重被動隱身能力。問題是,在先進的探測手段面前,被動隱身很難做到十全十美,也就無法確保萬無一失。更重要的是,被動隱身只是降低了被發現的可能性,而無法改變戰艦本身的電磁訊號輻射特徵,也就無法隱藏戰艦的身份。針對這個問題,“漢”級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了要與其他的主力艦、甚至是其他的戰艦具有相似的電磁反射特徵。
為此,“漢”級的上層建築與“秦”級非常相識,而“秦”級的上層建築實際上是個四面體,因此”漢”級上層建築的頂部與“秦”級的基本上一模一樣。也就是說,如果能夠設法增大“漢”級的吃水深度,就能使10多萬噸的大型戰艦在雷達螢幕上變成一艘幾萬噸的主力艦。達到這一目的不需要先進技術,只要在設計的時候考慮周全一點,加上一些巧妙的方法就能實現,即在必要的時候,透過向隔艙注水來增大戰艦的吃水深度,讓海水淹沒部分上層建築,就能讓戰艦的雷達發射訊號減弱許多,從而被認為是“秦”級主力艦。
相對而言,真正的問題在護航戰艦上。
因為要承擔艦隊防空、反潛與部分遠端攻擊任務,所以巡洋艦與驅逐艦上需要配備大量的探測裝置,哪怕大部分電子裝置、特別是主動雷達等會散發出電磁輻射的電子裝置的使用率非常低,一般只能在戰鬥中派上用場,但是這些電子裝置對巡洋艦與驅逐艦的外形設計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即很難做到絕對平整與絕對密閉,也就無法像主力艦那樣,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將半個艦體沒入海中。“興凱湖”級與“長白山”級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並且透過採用新的武器系統來減少電子裝置的數量,從而使得戰艦上層建築的整體平整性與密閉性有了實質性的提高。拿“興凱湖”級來說,透過採用“梅杜沙”系統,可以適當削弱戰艦的區域防空能力即減少火控照射雷達的數量,並且使用天線更小的遠端探測雷達來縮小電子裝置天線的總面積。綜合這些辦法,“興凱湖”級的電子裝置天線僅有以往巡洋艦的三分之一。正是如此,從外觀上看,“興凱湖”級更像是一艘縮小了的主力艦。受此影響,在與第二主力艦隊一同北上的時候,第三主力艦隊裡的8艘“興凱湖”級巡洋艦不得不對外觀進行修改,讓其看上去更像是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