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這與阿拉伯國家要不要像歐洲那樣,逐步走向統一,與共和國沒多大關係。
換個角度看,一個統一到了同一個中央政府下的阿拉伯世界肯定會控制北非、近東與中東地區,從而成為共和國的對手,而不是共和國的盟友。但是在短期內,特別是在美國的影響力還沒有消散的情況下,共和國別無選擇,肯定得推動阿拉伯世界走向統一,以此打擊美國。
從分裂走向統一,只有兩種辦法。
一是一場規模宏大的統一戰爭,二是像歐盟那樣從經濟到政治逐步走向統一。
在兩個超級大國並存的時代,前者肯定不現實,別說透過一場戰爭來統一整個阿拉伯世界,沒有因此而引發世界大戰就算萬幸的了。更重要的是,阿拉伯帝國倒下之後,阿拉伯世界就四分五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強大到能夠統一整個阿拉伯世界,哪怕得到了其他國家的支援,也沒有哪個阿拉伯國家有能力完成統一戰爭。也就是說,現實的選擇是後者。仿效歐盟走向統一的最大問題不是不夠文明,而是過於文明。說直接一點,就是耗時耗力,過程過於漫長。因為人類文明進入工業時代之後,阿拉伯國家不再是世界的中心,還不斷受到西方國家侵擾,所以阿拉伯世界根本沒有歐洲國家的基礎,也就不可能像歐洲國家那樣,有條不紊的走向統一。
與歐洲相比,阿拉伯國家有一個巨大的、而且是決定性的優勢,那就是擁有統一的文化與宗教信仰。
可以說,這是歐盟從國家聯盟走向單一國家的最大問題。
正是如此,在阿拉伯世界統一問題上,共和國才如此積極。
當然,有共同的語言、文化與宗教信仰還不夠,要想弄出一個強大的阿拉伯國家,還得進行艱苦卓絕的努力。
在敘利亞,裴承毅只需要提出意向,其他的事情都還輪不到他來操心。
當然,誰也不會忽視裴承毅的影響力。要知道,2年多前,裴承毅在離開聯合司令部之前就向敘利亞總統做出了保證,只要在他有生之年爆發下一場戰爭,他將再次擔任聯合司令官,幫助敘利亞收復失地。雖然這個保證多少帶有安慰性質,而且目的是讓敘利亞當局簽署停戰協議,但是裴承毅在敘利亞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用閻尚隆的話來說,那怕是顧衛民親自出訪,也不見得能比裴承毅做得更好。
在大馬士革,裴承毅得到了僅次於國家元首的待遇。
相對而言,說服敘利亞的難度並不大,畢竟敘利亞是共和國在中東地區與阿拉伯世界中最重要的盟友,得到了足夠多的好處,沒有理由不在阿拉伯世界統一問題上積極主動,更不可能與共和國唱反調。
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幾個國家。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10章 巨大成果
不管怎麼比,伊拉克在共和國的“盟國框架”中的地位不低。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之前,共和國與伊拉克的關係就比較特殊,不然當年共和國也不會在安理會表決的時候投棄權票。
海灣戰爭後,共和國一度想拉攏被西方世界集體封鎖與制裁的伊拉克,比如為伊拉克提供了大量人道主義援助,派遣工程隊伍去伊拉克撲滅油田大火等等。問題是,來自的克薩斯州(美國的產油大州,也是美國石油企業最集中的州)的布什家族壓根沒有打算放過薩達姆,所以海灣戰爭結束後10多年,隨著紐約雙子塔在航空煤油點起的漫天黑煙中倒下,美國大兵再次殺入兩河流域,用一次漂亮至極的閃電戰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並且找到了藏在地下室裡的薩達姆、最終將這位中東地區與阿拉伯世界中的鐵腕政治家送上了絞刑架。伊拉克也從此進入了一個血與火交織的時代,一個由英雄創造歷史的時代。
雖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將伊拉克戰爭當做“全球反恐戰爭”的一部分,但是事實就是事實,早就有證據證明,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伊拉克既沒有美國與英國情報機構宣稱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核武器、生物武器與化學武器),也沒有像美國當局後來宣稱的那樣,與基地等恐怖組織有往來。
伊拉克戰爭就是一場為了控制石油資源的戰爭,一場赤裸裸的侵略戰爭。
雖然在伊拉克戰爭的前10年,因為美國財大氣粗,真相還沒有暴露出來,所以包括共和國在內的幾乎所有國家都不敢指責美國,但是從2013年開始,隨著美國當局沒有按照承諾從伊拉克撤軍,加上大量秘密資料公佈於眾,越來越多的國家認清了美國的嘴臉,指責美國的聲音越來越大。
從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