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的港口。有足夠多的理由相信,這2個師的裝備是被土耳其當局強行“接收”的)。
可以說,缺少主戰裝備是制約土耳其國民軍戰鬥力的最大因素。
綜合這些因素,可以看得出來,在中東戰場上,西約集團聯軍不大可能按照最初的作戰計劃,即在南北兩條戰線上同時發起進攻。可以說,正是因為兵力匱乏、加上土耳其國民軍的戰鬥力太低,杜奇威在全力增援俄羅斯,把共和國軍隊的主力吸引到大陸戰場上去的時候,不得不調整中東戰略,將全面進攻改為區域進攻,即在南面發起戰略進攻,在北面以戰術進攻牽制對方兵力。
問題是,這等於將半條戰線交給了最不可靠的土耳其國民軍。
如果是別人的話,犯下這樣的錯誤還說得過去,畢竟在上戰場亮相之前,沒有人知道在美軍指導下改革了10多年的土耳其國民軍到底有幾斤幾兩,而且在8月份之前,衝入庫爾德斯坦地區的土耳其國民軍表現得還算不錯。可是作為上一次中東戰爭的指揮官,杜奇威非常清楚土耳其國民軍的分量,也就沒有理由過分相信這支看上去更加強大的軍隊,也就不應該把關係到數百萬美軍與以軍、乃至整個大戰勝負的重要戰線交給交出去。不管杜奇威是怎麼想的,他都得在手裡留下一支足夠的預備隊,而且最好是按照戰役與戰略,各準備一支預備隊,以應付不測。
毫無疑問,以美軍在中東戰場上投入的兵力,組建預備隊肯定成問題。
可以說,這也是西約集團聯軍的致命缺陷。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