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該怎麼與共和國陸軍這樣的一流對手交戰,從一開始就死板守舊,喪失了主動權,因為沒有靈活性可言,所以直到戰爭結束也未能奪回主動權。
從戰術層面考慮,共和國陸軍繼續加強優勢,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問題是,落到細節上,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拿重灌甲部隊來說,如果完全按照陸軍制訂的戰術標準,主戰坦克的戰鬥質量將超過45噸,從而失去戰術空運能力,或者只能在拆解之後才能用戰術運輸機空運,從而使部隊的機動能力大受影響。更重要的是,45噸的主戰坦克要比30噸的主戰坦克貴得多,平均採購價格高出了大約40%,如果考慮到維護、保養等等,長期裝備費用將高出50%以上,從而使軍隊難以承受。
問題就在這裡,新的編制體系,需要更多的投入。
正是如此,從2050年到2054年,共和國陸軍的改編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用袁晨皓的話來說,在這5年間,陸軍的改編工作一直在按部就班的進行,直到2055年,陸軍改編工作才提速。到2057年初,僅僅1年半的時間內,10個戰鬥單位的裝備就全部到位,而且幾個主力戰鬥單位還得到了額外照顧,比如第十戰鬥單位的裝備就超編了20%,為後來擴充兵力打下了基礎。按照計劃,最遲到2057年底,10個預備戰鬥單位的裝備也將到位,而且都將按照戰鬥單位的標準配備。
總而言之,有錢好辦事。
按照楊少勇的報告,到2057年底,隨著改編換裝全面到位,共和國陸軍的戰鬥力將達到新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戰爭初期,透過動員退役軍人,陸軍的主戰兵力能夠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