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當年項鋌輝不顧彭茂邦的反對,重用裴承毅等一批年輕軍官一樣,在離開軍隊之前,裴承毅就著重培養了一批年輕軍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正是楊少勇、胡荊安、龍宏恩等一批參與過印度戰爭,而且在此之後跟隨他南征北戰的年輕將軍。與袁晨皓相比,這些年輕將領的最大特點就是與項鋌輝沒有直接關係。拿楊少勇來說,雖然在印度戰爭期間,項鋌輝仍然是總參謀長,但是將他調入總參謀部,而且安排到前線司令部的不是項鋌輝,而是裴承毅。正是如此,楊少勇這批年輕將領,才算得上是裴承毅的嫡系部下。
問題是,裴承毅的一些作為卻讓人很不理解。
直到2052年,成為專門負責安全事務的國家副元首之後,裴承毅也沒有重點提拔楊少勇等人,甚至讓跟隨他20多年的東方聞離開國防部,到副元首官邸做了個普通秘書。雖然有人認為裴承毅是在藉此避嫌,畢竟作為國家二號領導人,在顏靖宇不太精通軍事,與軍隊關係不太密切的情況下,如果裴承毅著重栽培手下,不但會引起顏靖宇的猜忌,還會受到眾多政府官員的反對。
但是當時顏靖宇已經認定裴承毅是共和國的下一任國家元首,並且在眾多場合表示支援裴承毅的任何決策,不然裴承毅搞的軍事改革也不會順利收場,因此並不存在來自顏靖宇的阻力。
根據當時的情況,最大的問題很有可能就在袁晨皓的身上。
眾所周知,林嘯雷之後,總參謀長已經名存實亡,總參謀部的大權上交國防部,幾個職能處長的權力都超過了總參謀長。也就是說,從2047年開始,袁晨皓就成了總參謀部的一把手。由此可知,如果裴承毅在安全副總理與國家副元首的位置上大力提拔嫡系部下,必然會打壓袁晨皓,導致兩人徹底決裂。只要裴承毅還是一個有大局觀,而且事事以大局為重的人,他就不會在這個時候動袁晨皓的蛋糕。
事實上,裴承毅不但沒有動袁晨皓的蛋糕,還處處為袁晨皓著想。
2056年下半年,總參謀長人選的事情提上議事日程。按照當年王元慶定下的規矩,總參謀長將由軍種參謀長輪流擔任,而到2057年應該由天軍參謀長出任。問題是,當年王元慶定下這個規矩的時候,天軍還沒有獨立成軍。也就是說,天軍參謀長有沒有資格出任總參謀長存在爭議。如果換個環境,這也許算不了什麼,問題是,如果把天軍排除在外,那麼下一任總參謀長將來自陸軍,而最有希望的就是袁晨皓。當時,顏靖宇的態度是由天軍參謀長兼任總參謀長,既承認天軍的地位。這也無可厚非,畢竟顏靖宇是王元慶的嫡系,更重要的是,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顏靖宇很有可能想借此打壓袁晨皓,為裴承毅出任國家元首鋪平道路。結果是,裴承毅並不贊同這麼做,而是認為應該按照新一輪軍事改革的方針,由四大軍種與兩大獨立兵種的參謀長組成總參謀部的決策機構,由內部選舉產生總參謀長。因為袁晨皓的資歷與功勞擺在那,按照這個辦法,只能由他出任總參謀長,所以裴承毅這麼做,擺明了是在支援袁晨皓。
正是如此,2057年初,袁晨皓才相繼就任陸軍參謀長與總參謀長。
當然,裴承毅也不是什麼都沒得到。在顏靖宇的一再堅持下,楊少勇、胡荊安、龍宏恩等人均到國防部出任要職。
受此影響,很多人都認為,裴承毅與袁晨皓做了交易。
不管怎麼說,到這個時候,共和國新老兩代軍人間的矛盾已經浮上水面。
雖然就任剛才半年,但是憑藉之前擔任作戰處處長的經歷,袁晨皓已經被人認為是“中興總參謀部”的第一人。事實上,袁晨皓在出任總參謀長之後的很多作為,也讓人認為,他確實想恢復總參謀部的地位,使其成為共和國的頭號軍事機構,而不僅僅是國防部下設的軍事指揮機構。
毋庸置疑,袁晨皓眾麼做,必然激化總參謀部與國防部的矛盾。
如果在20年前,這還不是什麼問題,畢竟共和國面對的外來威脅並不強大,但是在世界大戰臨近的情況下,任何性質的內耗都有可能導致不可想象的後果。別的不說,裴承毅與袁晨皓都是才華橫溢的戰將,而且都具有統帥的才能,如果總參謀部復興,戰爭期間到底由誰來指揮共和國軍隊?
問題是,在7月30日之前,這些問題都只能擱置起來。
雖然根據當時的情況,顏靖宇想過親自出面干預,但是作為即將離任的國家元首,除非顏靖宇想破壞自紀佑國以來立下的規矩,想在退休之後干預政局,不然他就只能把這個問題留給裴承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