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快做好準備,最遲在半小時後出發。”管尚勳也站了起來,“越早到達,就有越多的時間修建防禦陣地。”
臧嘉裕點了點頭,沒再跟營長羅嗦。
回到班裡,臧嘉裕叫上7個弟兄一起去了後勤排。
“電動外骨骼行軍裝備”是專門為偵察兵研製的一種穿戴在身上的電力助力系統,最先提供給空降兵的偵察部隊。在5公斤8複合蓄電池的驅動下,該系統不但能夠負重120千克,還能以每小時25千米的速度行走至少8小時,或者以每小時15千米的速度行走20小時。最重要的是,該系統能夠適應絕大部分環境,即便在地形崎嶇的山地也能行走,不會像車輛那樣受到地形限制。對偵察兵來說,這絕對是最好的“助手”。
出人意料的是,特種部隊沒有使用“電動外骨骼行軍裝備”,大概與系統過於笨重,且無法在穿戴的情況下靈活行動有關吧。
2023年裝備空降部隊之後,各連均抽調了一個排參加適應訓練。非常幸運,臧嘉裕的班參加了適應訓練。
要求獲得“外骨骼系統”,臧嘉裕只有兩個目的,一是加快行軍速度,二是攜帶更多的武器彈藥。雖然只需要堅守一個晚上,但是戰鬥不會輕鬆。別說2000全副武裝計程車兵,就算是2000個暴徒,也很難應付。
北上的通道被擋住之後,韓軍肯定會圍住偵察兵控制的山頭,拼命發起進攻。1個班就8個戰士,即便個個都是電影裡的蘭博,也凶多吉少。臧嘉裕可不想死在異國他鄉,更不想讓手下的弟兄有個三長兩短。
大概是營部跟後勤排打了招呼,申領裝備的時候沒有遇到多少麻煩。
有了“外骨骼系統”,還需要武器彈藥。花了15分鐘,臧嘉裕等8戰士在彈藥倉庫裡挑選了陣地防禦戰所需的武器彈藥。主要是單兵武器,特別是地雷與榴彈發射器。趁此機會,戰士選擇了班用機槍,另外戰士則選擇了高精度戰鬥步槍。
空降兵是最擅長防禦的部隊,每個空降兵戰士都知道防禦作戰的重點。用最少的兵力對付最多的敵人,關鍵不是幹掉多少敵人,而是打垮敵人計程車氣、瓦解敵人的戰鬥意志、讓敵人放棄進攻!在短兵相接的戰鬥中,火力密度與精度至關重要。
完成準備工作後,臧嘉裕還讓每個戰士帶上了幾袋高能口糧。
在第1521營的主力部隊向東開進的時候,臧嘉裕等8穿戴“電力外骨骼行軍裝備”的戰士在夜幕中踏上了南下的道路。
這是一場艱難的戰鬥,更是一場至關重要的戰鬥!
卷七 半島硝煙 第128章 無價的經驗
入夜,真正的危險不在陸地上,而是在海上。
因為韓國空軍喪失作戰能力,無法威脅到航母戰鬥群,所以在7日下午,張韋昌命令伴隨航母作戰的“崑崙”號巡洋艦,“洪澤湖”號、“高郵湖”號與“洞庭湖”號驅逐艦北上加入支援艦隊,執行炮火支援任務。雖然巡洋艦與驅逐艦並不是主力反潛戰艦,但是少了護航戰艦,艦隊的反潛網變得更加稀疏。更要命的是,艦隊必須在夜間轉向接受補給。
“華夏”級航母能夠攜帶2800噸航空燃料與1400噸航空彈藥,按照每天出動120架次戰機、每架次消耗6噸航空燃料與3噸航空彈藥計算,“華夏”級的理論作戰自持力為4天。因為實際情況與理論計算有很大出入,所以受戰鬥強度、出擊距離、任務性質等因素的影響,航母的實際作戰自持力在2到7天之間。
從6日夜間開始,到7日傍晚,20個小時內,3個艦載機聯隊總共出動1173架次,其中戰鬥機出動824架次,平均每架戰鬥機執行了3。8次作戰任務,任務週期僅5小時。即便以岸基航空兵的標準計算,這都算得上是極高強度的作戰行動。
20個小時內,3個航空聯隊總共消耗了4217噸航空燃料與2143噸彈藥。
雖然3艘航母上剩餘的航空燃料與彈藥能夠堅持到8日下午,但是陸戰隊將在9日上午到達濟州島,航母戰鬥群將在8日夜間再次執行高強度轟炸任務,必須在此之前完成補給作業。
進行補給作業的戰艦最容易遭到潛艇偷襲。
因為韓軍正在猛攻空降兵的防線,暫時又無法向濟州島派遣增援部隊,所以3艘航母必須分開進行補給作業,至少保證有2艘航母能夠正常作業(補給時,航母必須停止所有航空作業)。如此一來,補給作業將持續一整夜。
最頭痛的肯定是華劍鋒。他既要負責補給工作。又要負責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