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導彈濺落區的照片,我們運氣非常好。剛好有一顆偵察衛星從南鳥島上空掠過。”劉曉賓做解釋。“雖然照片顯示有很多濺落物體,但是用計算分析後。可確定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彈頭與彈體分離時產生的彈體殘片。另外還有彈頭在重入大氣層時脫離的隔護罩碎片。彈頭只有一顆。從濺落區範圍來看。彈頭的撒部範圍超過了一千米,命中精度超過五百米。只能作為戰略威懾武器使用。從濺落點的情況看。彈頭地大小在三立方米左右,重量在五百千克左右。如果日本想用X…1作為核武器運載工具。必須在核彈頭小型化上取得實質性突破。”
趙潤東又點了點頭,朝潘雲生看了過去。
“日本不是沒有能力製造射程更遠、運載能力更大的彈道導彈。”潘雲生放下茶杯說道。“由X…1地效能可以出三點結論。一是日本已經掌握了彈頭小型化技術。不然會研製運載能力更強的彈道導彈。二是日本不想觸怒美國。X…1的射程只能對付我們。不能對付美國。三是日本正在努力提高導彈技術。爭取機動部署。提高導彈的生存能力。”
“也就是說。X…1不是最終型號。”
潘雲生點了點頭。給李存勳遞了個眼神。
“短期內。日本主解決導彈地生存問題。前提條件就是導彈小型化與大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這方面。日本都有足夠的技術基礎。需要地只是時間。”李存勳稍微停頓了一下。說道。“隨著日本擁有的核彈頭數量增加,肯定會考慮其他運載工具。威脅最大的是潛射彈道導彈。日本很有可能正在建造兩艘或者三艘戰略核潛艇。將在三年之內服役。因此日本才會直接在X…1上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而不是更容易掌握地液體火箭發動機。從各種情況來看。日本在三年之內研製出射程超過一萬千米的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以及生產兩百枚以上的核彈頭已成定局。”
“近期內。日本肯定還會進行多次實驗。”
趙潤東點了點頭。道:“日本發展核武器地決心與能力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預料。現在地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必要調整國家戰略防禦系統。”
潘雲生遲疑了一下。說道:“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在更大的範圍內進行討論。”
“也好。你們明天一早過來。”趙潤東看了眼牆上地掛鐘。“先去吃晚飯吧。晚上我們再論一下細節問題。明天召集老彭與龐興龍等人。重新商討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發展與建設進度。”
對共和國來說。準備時間已經不多了。
卷六 戰爭風雲 第25章 加速
為了準備第二天的會議,潘雲生、李存勳與劉曉賓3人忙了一整夜。
日本成功試射X…1型彈道導彈成了共和國加快國家戰略防禦系統建設進度的直接動力。
會議開始後,趙潤東首先徵求龐興龍的意見。
與以往不同,龐興龍不但不再反對在國家戰略防禦系統上增加投資,還承諾在未來3年內為國家戰略防禦系統追加數千億投資,力爭在3年之內完成原計劃用5年才能完成的建設任務。
龐興龍表態後,顧衛民開始介紹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建設情況。
因為經濟、科技、工業等因素,所以國防力量建設具有周期性。以海軍為例,航母類大型戰艦的週期為到50年,巡洋艦、驅逐艦等中型戰艦的週期為30到35年、護衛艦等小型艦艇的週期為25到30年,潛艇的週期為20到25年。國家戰略防禦系統也不例外,週期性決定了系統的建設時間。
從2019年開始,共和國加快了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建設速度。關鍵就是複合蓄電池的新式生產工藝得到推廣、民營企業被獲准進入複合蓄電池的生產領域,8級以上覆合蓄電池產量迅速增加、價格大幅度降低。2020年,8級以上覆合蓄電池的產量達到2100噸,預計2021年將達到5000噸。在相關領域取得的技術進步,對推動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建設進度也起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到2021年7月底,16級複合蓄電池只生產出20噸,按照原先設計,僅能生產2套鐳射攔截系統。因為科學家成功突破了電力快速傳輸技術,用相對廉價的12級複合蓄電池作儲存電能,16級複合蓄電池直接為鐳射器供電,使每套鐳射攔截系統需要的16級複合蓄電池減少到不足3噸,所以到202年底生產出的16級複合蓄電池足以生產出8套鐳射攔截系統。
導彈攔截系統方面,超導電子元件的出現,解決了導引頭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