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後不久,就有一些西方國家的國際關係評論家聲稱,共和國與美國很快就能在停戰談判上取得重大進步。一些持樂觀態度的評論員甚至認為,在1年之內,雙方就會簽署停戰協議。
雖然實際情況遠沒有這麼理想,但是大部分評論員都認為,換屆選舉是停戰談判的“利好訊息”。隨著換屆選舉開始,對停戰談判的積極影響也就愈發明顯了。特別是在葉致勝宣佈競選國家元首之後,大部分西方新聞媒體的評論員就聲稱,不管共和國的換屆選舉結果如何,即無論由誰出任共和國國家元首,隨著共和國國內政治局勢複雜化,下一任國家元首的首要任務不是在中東地區與美國較勁,而是儘快擺平國內的政治風波,解決由換屆選舉產生的問題。
當然,談判能否取得進展,還得看美國當局的態度。
雖然一些態度悲觀的阿拉伯新聞媒體認為,隨著共和國將重點由國外轉向國內,美國當局肯定會趁此機會提高談判的籌碼,向共和國施加壓力,迫使共和國在中東問題上做出讓步,從而使阿拉伯國家成為真正的受害者。
正是如此,2041年12月到2042年3月,10多個阿拉伯國家國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腦密集轟炸般的訪問北京,並且與顧衛民會晤時,都希望共和國不要因為政府更迭而影響到政策的一致性與連貫性。針對阿拉伯國家的擔憂,顧衛民也使出了很大的力氣,就差沒有請王元慶出山了。但是站在客觀的立場上,肯定沒人能夠否認,美國當局需要的不是藉此機會敲詐共和國,而是儘快與共和國達成一個讓雙方都感到滿意,而且能夠維持下去的停戰協議。說直接一點,共和國不是伊朗那樣的地區性強國,也不是俄羅斯那種僅有影響力的全球大國,是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就算美國當局趁機發難,迫使共和國在中東戰爭停戰談判上做出讓步,達成的停戰協議也無法持久,甚至不可能給中東地區帶來真正的和平。只要共和國解決了國內矛盾,騰出手來,就會毫不遲疑的撕毀停戰協議,再次點燃戰火。因為當戰火再次點燃的時候,美國當局很難掌握主動權,所以這絕不是美國當局願意見到的結果。
由此可見,美國當局沒有理由趁機發難。
也正是如此,在2042年上半年,也就在共和國的換屆選舉還沒有開始的時候,美國當局就率先在談判上做出讓步,換來共和國的讓步,談判雙方在2個關鍵問題上取得一致。換個角度看,這不僅僅是停戰談判持續數個月來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談判雙方向對方傳達的重要資訊。說直接一點,美國主動做出讓步,明確無誤的告訴共和國當局,美國不會因為共和國的政府更迭而調整談判政策。共和國緊跟著做出讓步,也是向美國保證,共和國不會因為政府更迭而改變基本對外政策。
取得這個成果之後,談判開始加速前進。
雖然談判依然進行得非常艱難,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爆發了數場大規模戰鬥,甚至一度威脅到了停戰談判,但是隨著共和國換屆選舉塵埃落定,以及袁晨皓在2042年底離開南亞戰區,由蘇勁輝全權負責談判工作,停戰談判終於走上了正軌。
不得不說,蘇勁輝的運氣非常不錯。
與共和國的換屆選舉相比,同樣發生在2042年的美國中期大選的意義也非常重大,如果共和黨輸掉了這場選舉,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有可能發生變化,導致之前取得的談判成果化為泡影。事實上,在2042年初,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在中東戰爭中蒙受重大損失的共和黨很有可能輸掉中期大選,很有可能成為美國國會的少數黨。別的不說,就連蘭德斯與洛布林夫人都認為贏得中期大選的希望不大,不然也不會在2042年初撤掉杜奇威,讓參聯會主席佩德羅斯上將出任聯軍尋令。也正是如此,在2042年上半年的談判中,美國當局沒有在談判中做出太大的讓步,以免過分激怒國內的激進派選民。
結果是,誰也沒有想到,共和黨竟然在中期大選中險勝民主黨,在參眾兩院都保住了簡單多數席位。用外界的話來說,這簡直就是美國選舉中的奇蹟。按照一些美國新聞媒體的評論,共和黨能在2042年的中期大選中笑到最後,無外乎三個主要原因,一是把戰敗的責任推到了杜奇威的身上,二是及時停止了大規模軍事行動,三是在南方戰線上取得了足以向選民交代的勝利。第一個因素保住了那些開始動搖的極端右翼政治勢力,讓他們相信共和黨仍然是鷹派政黨。第二個因素爭取到了之前一直是民主黨主要支持者的部分中立選民,讓他們相信共和黨有能力以戰爭以外的方式解決國際紛爭。第三個因素穩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