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
如此一來,元首候選人就達到了4人(另外2人都是象徵性的參與競選),而按照選舉法的規定,如果沒有任何一位候選人在首輪選舉中獲得半數以上的代表支援,就將由得票最多的兩個候選人進行第二輪選舉,並且由得票多的候選人擔任國家元首。雖然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所有代表都參與投票,顧衛民在第一輪選舉中勝出的機會非常大。但是受葉致勝參選影響,很多代表都沒有參與第一輪選舉的投票工作,結果顧衛民與葉致勝獲得的支援票都沒有超過半數。到了第二輪選舉的時候,局勢才逐漸明朗,因為顧衛民的支援率比葉致勝高得多,而且不再要求支援率過半,所以之前那些放棄了投票權的代表都做出了非常明智的選擇,紛紛表示將在第二輪選舉中支援顧衛民。
到這個時候,葉致勝已經走投無路了,如果他稍微有點理智的話,就應該主動退出選舉,避免與顧衛民敵對。問題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向沒有政治主張的閻尚隆竟然站出來支援葉致勝。準確的說,是支援民主選舉。雖然在外界看來,閻尚隆是想借此機會提高國務院在中央決策中的地位,但是一些知情者都知道,閻尚隆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外交家,一直堅定不移的支援王元慶的政治改革,以及由此建立起來的民主政治制度。也就是說,他支援的不是葉致勝,也不是想借此機會提高國務院總理的地位,而是希望藉助這次選舉,把民主大選的基本章程確定下來。
當然,也有人認為,閻尚隆是王元慶安排在共和國政府中的一顆關鍵棋子。
雖然沒有理由相信閻尚隆是王元慶的親信,而且也沒有理由相信王元慶透過閻尚隆來控制共和國中央政府的日常行政工作,但是王元慶在離任前支援閻尚隆出任國務院總理,肯定與閻尚隆的政治立場有關。也就是說,只要閻尚隆在主持國務院工作,不管顧衛民、顏靖宇與葉致勝鬥成什麼樣子,共和國都不會亂套。
必須承認,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安排,而且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安排。
受此影響,就算葉致勝想退出元首競選也不大可能了。當然,隨著閻尚隆表態,第二輪選舉更像是儀式化的過場,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
不可否認,這段插曲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要知道,在此之前,還從來沒有哪個人敢於挑戰現任國家元首的權威,更不可能在選舉上向現任國家元首發起挑戰。雖然葉致勝的目的具有非常強烈的功利性,但是由此產生的長遠影響卻是誰也不能忽視的。不管怎麼說,葉致勝此舉至少讓很多人知道,共和國的民主體制建設不是搞著玩的,他能在2042年挑戰顧衛民,自然有人在2047年挑戰顏靖宇,以及在今後的任何一次換屆選舉中,都會有人向國家元首發起挑戰。
更重要的是,葉致勝的這一舉動,對推動政治改革有著非常明顯的積極意義。
必須承認,由王元慶推行的政治改革並沒取得圓滿成果,至少沒有能夠確立其以全民普選為基礎的民主政治體制。不管怎麼說,對於共和國這種大國來說,基於全體代表大會的間接選舉肯定有弊端。雖然在很多國家,比如歐洲的絕大部分國家,推行的都是基於議會的間接選舉,也就是議會總理制,而不是美國那套基於全民普選的直接選舉制,也就是總統議會制,但是在人口眾多與幅員遼闊的國家,議會總理制存在很大的問題,除了印度之外,所有國土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千米、人口超過1億的大國,採用的都是總統議會制,即擁有一個非常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由此也看得出來,大國中央政府的首要職責就是維護國家的穩定與統一,並且充分利用大國人口多、國土廣、資源豐富等等有利條件,來維護國家利益與選民的利益。
按照王元慶的規劃,政治改革的第二階段就以實現全民普選為主要目標。
問題是,顧衛民絕對不是推行政治改革的理想人選。事實早已證明,顧衛民上任之後並沒有按照王元慶的囑託,及時推進政治改革,甚至有意淡化了政治改革,不然也不會提出“青山綠水”計劃。可以說,在2037年到2042年的第一屆任期中,顧衛民幾乎沒有在政治改革上取得任何成就。如果在他的第二屆任期中,仍然對政治改革不聞不問,到顏靖宇上臺的時候,恐怕沒有多少共和國公民會認為應該繼續推進政治改革。必須承認,10年時間足以讓人淡忘很多事情。由此可見,閻尚隆在這個時候挺身而出,很難說與王元慶沒有關係。
不管怎麼說,在葉致勝宣佈參加元首競選之後,政治改革再次成為了共和國公民日常談論的主要話題。也正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