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行動均有明確的外交目的,也就很容易被對方識破。比如在2041年底,因為裴承毅即將離任,所以美軍想借此機會在北方戰線上取得突破,發起了代號“風雹”的進攻行動,重點攻打馬拉蒂亞,結果與共和國軍隊在該地區激戰近1個月,雙方均有上千名官兵陣亡。又比如在2042年初,袁晨皓為了改善與蘇勁輝的關係,批准了由蘇勁輝策劃的代號為“雷霆”的突出部進攻行動,出動了2個戰鬥單位的近4萬官兵,以及敘利亞國防軍的3個師的5萬官兵,圍攻由美以聯軍控制的伊茲拉鎮,在前後總共11天的戰鬥中,殲敵近3000人,取得了2042年的開門紅。也就在雙方相互妥協的時候,為了讓對方做出最大限度的讓步,雙方几乎同時在南北兩條戰線上發起了以火力打擊為主的戰役行動,在短短數天之內消耗了數十萬噸彈藥。不管怎麼說,這些軍事行動的目的都非常有限,而且往往在達到目的之前就會結束,不會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惜一切代價的擴大軍事行動的規模。
這種打打停停的方式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雙方的政府不需要立即向民眾解釋為什麼沒有取得全部的勝利。壞處是,巨大的戰爭消耗讓雙方政府都吃不消。
事實上,到2041年底的時候,雙方在中東戰場上已經開始拼消耗了。
雖然戰線沒有因為長期的交戰行動發生重大變化,但是在久拖不決的談判中,雙方的戰爭消耗都非常驚人。
根據美國國防部在2042年中期提交的2041財年度戰爭經費開支報告,在總共17萬億美元的戰爭開支中,大約有11萬億花在了大規模戰役結束之後的區域性衝突中,其中又以談判期間的軍事衝突為主。也就是說,打打停停的戰鬥消耗了大約65%戰爭經費,遠遠超過了正面戰鬥。毫無疑問,共和國的戰爭開支也非常驚人。
根據2042年底釋出的2041財年度國防開支藍皮書中公佈的相關資訊,共和國中央政府在當年的戰爭開支高達50萬億元,其中在2041年8月3日之前支出的僅僅只有20萬億元,其餘30萬億元均是在停戰談判開始之後支出的。
也就是說,停戰談判期間的戰爭開支也超過了正面戰鬥的開支。而按照共和國中央政府在2042年7月提交的新財年度政府主要預算中提到的資料,該財年度的預計戰爭費用高達40萬億元,而在正常情況下,實際開支至少會超出25%。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極為驚人的戰爭開支,讓雙方的戰爭熱情迅速降溫。
相對而言,巨大的人員傷亡更加令人觸目驚心。
根據美國政府在2041年底公佈的相關資料,正式停戰談判之前的軍人傷亡與失蹤人數為71826人,其中陣亡官兵14642人(海軍6742人)、傷殘52183人(海軍4788人)、失蹤5001人(海軍3874),扣除海軍與空軍的陣亡與失蹤官兵之後,美國陸軍在地面戰爭中的陣亡與失蹤官兵僅有8000人左右。實事求是的說,在與共和國軍隊交戰中,這點陣亡人數根本不算多。從停戰談判開始,到2042年中期,也就是將近1年的時間內,美國陸軍在零星戰鬥中的傷亡與失蹤官兵竟然超過了3萬人,其中陣亡與失蹤官兵大約12000人,遠遠超過了前期主要戰役階段。
與美軍相比,共和國軍隊的傷亡數字要小一點,但是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在前期大規模作戰行動中,共和國陸軍僅陣亡與失蹤5000餘人,而在停戰後的近1年內陣亡的官兵超過了8000人。雖然在一場持續1年、而且與另外一個超級大國的戰爭中陣亡13000餘名官兵不算太多,但是從共和國在力2015年之後經歷的多次大規模戰爭來看,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印度戰爭,僅此於半島戰爭。更重要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共和國應該捲入中東地區的紛爭,也就不是所有公民都支援政府的戰爭決策。對於已經富裕、一心只想保護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共和國公民來說,很難接受如此巨大的戰爭傷亡。
不可否認,巨大的戰爭傷亡,讓交戰雙方都得面臨強大的國內反戰壓力。
在2041年底,也就是停戰談判幾近破裂,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候,美國與共和國國內先後爆發了規模浩大的反戰示威遊行。在2041年12月1日到24日期間,數千萬美國人走上街頭,要求美國政府從中東地區撤軍,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中東爭端。在同一時期內,共和國國內也發生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反戰示威遊行,全國數十個大城市中,成千上萬的公民以靜坐等方式反對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