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眉虻ヒ壞悖�庵窒嗷ネ仔�欽匠∩喜懷晌牡墓婢亍�
嚴格說來,中東戰爭仍然是共和國與美國之間的代言人戰爭,雖然雙方的軍隊在戰場上兵戎相見,而且是戰場上的絕對主力,但是雙方都是以協助盟國作戰的名義出兵,沒有相互宣戰。如此一來,共和國與美國都不願意面對面的幹上一場。在此情況下,為了避免戰爭規模無限制的擴大,最終演變成世界大戰,雙方就得在戰場上遵守一些重要的規矩,比如在某一方做出了等同於戰敗的讓步之後,另外一方就應該見好就收,而不是為了不切實際的目的窮追猛打。
裴承毅不可能不清楚這個規矩。
杜奇威在北方戰線上主動退卻:一是為了向南方戰線投入更多的兵力,確保不再輸掉另外一場戰鬥,給美國當局一個下臺的機會,避免發展成世界大戰;二是明確無誤的告訴裴承毅,北方戰線上的戰鬥已經格束,要想分出高下,就向南方轉移兵力。如果裴承毅在這個時候繼續在北方戰線上發動猛攻,取得的勝利越大,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大。說直接點,美軍在北方戰線上的退縮已經表明,美國政府可以容忍一個被肢解的土耳其,但是絕對不能容忍一個被共和國控制的土耳其。如果共和國軍隊繼續北上,推翻了土耳其政權,就算美國當局願意與共和國進行停戰談判,因為缺乏談判的主體,美國國會也會否決停戰談判得出的任何成果,使共和國與美國的關係遭到嚴重破壞,也使原本應該在20年、甚至30年之後才會爆發的世界大戰提前到來。
無論如何,裴承毅也不可能冒這個險。
問題是,有多大的可能在南方戰線上取勝,或者說取得最基本的勝利?
對此,裴承毅確實不是很樂觀。
雖然按照他的估計,隨著北方戰線上的戰鬥結束,在共和國與美國均不願意繼續消耗寶貴兵力的情況下,就算土耳其當局不服氣,想在北方戰線上翻盤,裴承毅也可以充分利用兩伊軍隊,最多隻需要在北方戰線上保留2個戰鬥單位,甚至只需要1個戰鬥單位就能讓土軍放棄反攻的想法。如此一來,可以在南方戰線上投入6個戰鬥單位的強大兵力,就算其中至少有3個戰鬥單位需要進行一週以上的長期休整,還有2個戰鬥單位需要短期休整,很難在7月底,甚至8月初發動大規模進攻,也能透過穩守防線的戰術,為主力作戰部隊爭取到足夠的休整時間。
也就是說,南方戰線上的決戰開始的時候,裴承毅能夠投入大約12萬地面部隊。
毫無疑問,這是一支強大到足以摧毀整個以色列的軍事力量。
問題是,南方戰線上有足夠的空間讓6個戰鬥單位發揮出全部戰鬥力嗎?
事實已經證明,別說6個戰鬥單位,在敘利亞南部地區,就算投入2個戰鬥單位,戰場上也擁擠不堪,參加作戰的部隊僅有投入兵力的一半左右。如果投入6個戰鬥單位,大約有80%的部隊將在後方曬太陽。
問題就在這裡,這絕不是裴承毅擅長的打法。
說得不客氣一點,真要成為這個樣子,中東戰爭就將變成一場毫無意義的消耗戰,而且是美國當局願意看到的消耗戰。
想到這裡,裴承毅不得不多留一個心眼。
因為共和國軍隊已經在北方戰線上取勝,很快就能向南方戰線轉移兵力,以杜奇威的能力,不可能不知道在南方戰線上,根本無法讓雙方的數十萬大軍展開,更不可能讓雙方的數十萬打軍盡情發揮,所以杜奇威在南方戰線上的主要目的,很有可能就是透過一場消耗戰來迫使共和國當局在停戰談判中做出讓步,並且讓美國聯邦政府去應付選民的憤怒,最終以結束這場戰爭的指揮官的身份來獲得選民的支援。也就是說,杜奇威需要的就是一場毫無意義的消耗戰。
果真如此的話,就不能在南方戰線上與美以聯軍打消耗戰。
當然,裴承毅並不覺得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也許美國有能力與共和國打一場持續數年的消耗戰,但是作為這場戰爭的另外一個主體,即只有幾百萬人口的以色列,肯定不可能陪兩個超級大國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甚至不願意承擔由戰爭導致的慘重傷亡。要知道,以色列國防軍一直就是世界上最重視保護官兵的軍隊,要不然也不會搞出唯一將發動機前置的“梅卡瓦”系列主戰坦克,並且不惜一切代價的打擊那些危害以色列軍人生命的敵人。
只要以色列不願意打消耗戰,就有辦法讓美國在停戰談判上做出讓步。
不管怎麼說,一個巴掌拍不響。
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