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固守迪亞巴克爾,所以杜奇威壓根就沒有考慮用這支戰場防禦的部隊去攻打第十戰鬥單位駐守的巴特曼。由此可見,杜奇威不是不瞭解他手裡的作戰部隊,而是在長遠謀劃與總體局勢把握上稍遜一籌,沒能像裴承毅那樣,準確把握戰局走向。
當然,這種差別帶來的結果是完全一樣的。
8日凌晨,巴特曼方向上的戰鬥還未分出勝負,奧斯曼尼耶方向上的戰鬥就打響了。
不管怎麼說,這次杜奇威沒有犯錯。
決定讓第7步兵師攻打巴特曼的時候,杜奇威就知道裴承毅不會用一隻拳頭作戰,在右拳進行格擋的時候,肯定會用左拳還擊。只有左拳打出威風來,才能讓對手不得不把更多的力氣用在格擋上,從而減輕右側受到的壓力。正是如此,杜奇威在7日傍晚就給第2裝甲師與第4步兵師下了一條死命令,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守住奧斯曼尼耶,並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反攻巴赫切與伊斯拉希耶,爭取在第八戰鬥單位的防線上開啟缺口,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
從這番部署中就能看出,杜奇威確實是一個不簡單的指揮官。
以當時的情況,杜奇威肯定料到裴承毅會讓第八戰鬥單位猛攻奧斯曼尼耶,從而用最少的兵力牽制住2個美軍主力師。說簡單一點,如果裴承毅讓第八戰鬥單位死守防線,擋住2個美軍主力師的機會幾乎為零。積極主動的進攻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讓裴承毅能夠把另外一個戰鬥單位,也就是第五戰鬥單位放在別的方向上,讓其發揮關鍵作用。按照杜奇威的預料,裴承毅有兩個選擇,一是讓第五戰鬥單位北上攻打安卡拉,切斷第7步兵師的後勤補給線,二是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