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改革”、大量裝備發展計劃被取消或者暫停。
別說外人不瞭解,就連很多共和國軍人都不明白。
雖然第三次軍事改革的總體方針是由王元慶訂下來的,因為王元慶在軍隊中擁有無與倫比的威望與地位,所以在他離開元首府之前,不管是將軍還是士兵,最多隻能抱怨,不可能明目張膽的反對軍事改革。但是王元慶很像紀佑國,離任後就不再過問國家大事,甚至除了負責元首安全的軍情局長之外,沒人知道他的行蹤,所以在顧衛民繼續推動軍事改革的時候,就連林嘯雷都開始不滿了。
按照李存勳提供的資料,早在2038年初,受該財年度(從2037年開始,共和國就採用了跨年度財年制,即每個財年由當年的7月1日到次年的6月30日)國防預算影響,至少有20多個裝備研製與採購計劃受到影響,其中就包括了林嘯雷積極推動的共和國海軍的第四級航母的建造計劃,如果不是葉致勝從中調和,加上閻尚隆不太過問國防的事情,恐怕林嘯雷會與國防部翻臉,也就是與顧衛民翻臉。搞到最後,海軍的航母發展計劃保住了,其他軍兵種的裝備發展計劃卻遭了殃,陸軍的損失尤為慘重。
事實上,在第三次軍事改革中最受傷的就是陸軍。
從一開始,王元慶就訂下了由陸軍大規模裁員來改變軍事力量結構的改革方案。在王元慶離開元首府之前,陸軍就在項鋌輝的親自主持下,率先完成了第一輪改革,裁減掉了近20萬官兵(其中大部分是二線部隊與預備部隊),為整個軍事改革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如果不是項鋌輝親自坐鎮,恐怕第三次軍事改革從一開始就會遇到問題。
一口氣將陸軍的規模縮減30%以上,在當時別說其他人不理解,就連裴承毅都不理解。
共和國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排第三、人口總量派第二、國境線長度排第二的大國,還擁有全球最為龐大的經濟實力,維持一支規模在70萬人左右的陸軍並不過分,即便不考慮對外作戰,從守疆衛土來說,就需要數十萬兵力。雖然按照第三次軍事改革的規劃,今後守衛邊疆的任務將由武裝警察部隊(將在第三次軍事改革中進行整編,成為類似於美國國民警衛隊的正規預備部隊)承擔,正規軍的任務只有一個,打贏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但是從世界大國的角度來看,共和國有足夠的理由維持一支規模在70萬人以上的陸軍。事實上,美國在擴張的鼎盛時期,其陸軍總兵力就在70萬人以上,甚至一度接近100萬(包括在前線執行作戰任務的國民警衛隊)。即便在和平時期,即伊朗戰爭結束後,美國的陸軍兵力在65萬左右、隨後才逐步降低到50萬以內。敘以戰爭結束後,美國陸軍的郝模又開始擴充,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到2040年底,美國陸軍的實際兵力已經恢復到了65萬左右,而且還在持續增加之中。雖然美國此舉很有可能是在為戰爭做準備,畢竟現代化戰爭的節奏快得驚人,如果不能在戰前做好準備,等到戰爭爆發後才開始動員,恐怕在徵召的兵員完成基本訓練之前戰爭就結束了。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共和國陸軍的兵力非常緊張。事實上,除了人口數量有所差別之外,在決定國家實力的基礎條件上,共和國與美國非常相似。美國有理由維持一支規模接近70萬的陸軍,共和國為什麼不能增加陸軍兵力?
可以說,第三次軍事改革初期,削減陸軍總兵力就飽受爭議。
雖然裴承毅非常崇拜王元慶,堅信王元慶不會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犯嚴重錯誤,並且根據第三次軍事改革的具體措施,認為王元慶已經想辦法彌補了兵力欠缺產生的問題,但是直到看到李存勳提供的資料,他才完全相信,王元慶確實找到了解決辦法,而且比他之前預料的還要理想得多。
針對陸軍兵力不足,王元慶在三個方面做了努力。
一是前面提到的軍事儲備體制。按照共和國國務院在2040年公佈的國防藍皮書,雖然第三次軍事改革影響廣泛,但是並沒像大部分人預料的那樣,使共和國的國防實力出現嚴重下滑。
隨著“正規軍+預備部隊+緊急動員機制”的兵力體系得到建立與完善,在只有不到50萬正規軍的情況下,共和國陸軍的戰鬥力仍然世界第一,遠超過美國陸軍與俄羅斯陸軍。更重要的是,針對預備部隊與緊急動員機制,共和國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裝備儲備體系,在保證部隊戰鬥力的前提下,配備給一線部隊的裝備比以往減少了大約三分之一,配備給二線戰鬥部隊的裝備則比以往減少了三分之二。按簡氏防務週刊估計,共和國陸軍的20萬一線部隊(相當於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