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這行不通。
袁晨皓負責西進作戰行動,按照他制訂的作戰計劃,在首先投入24軍的情況下,至少需要為進攻部隊提供1200架戰術戰鬥機與700架低空攻擊機。因為西進作戰遠離後方補給線,工程部隊修復交通線的速度跟不上部隊的推進速度,所以需要動用70%以上的戰術空運力量為進攻部隊運送作戰物資。
兩者相加,遠遠超過了支援力量的實際兵力。
裴承毅還得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袁晨皓在制訂作戰計劃的時候,已經考慮到了攻打新德里的行動,將更多的支援任務分配給了炮兵,沒有過分倚重航空兵。實際情況會不會如此,以及提高炮兵作戰強度對後勤保障造成的影響,都有可能使袁晨皓的作戰計劃在實施的時候進行重大調整。
總而言之,裴承毅手裡的支援力量遠遠無法滿足作戰需求。
解決辦法只有兩個:一是推遲西進作戰行動,等到新德里方向上的進攻行動取得實質性進展之後再開始,避免兩條戰線上的支援高峰時期同時到來,從而更加合理的分配支援力量;二是增加地面部隊投入,降低作戰部隊對遠端支援力量的依賴性,採用一慢一快的進攻戰術,錯開兩條戰線上的高峰時期。
相對而言,裴承毅更願意選擇後者。
西進行動絕對不能耽擱,因為印軍正努力加強博帕爾以西地區的防線,在納爾莫達河南岸構築更加堅固的防禦陣地,如果不能趕在印軍做好準備之前發起進攻,突擊戰將變成攻堅戰,進攻行動肯定會受到影響,甚至功虧一簣。
投入更多的地面部隊不是不可能,只是投入哪個戰場?
換句話說,就是“一慢一快”中,哪邊慢,哪邊快?
因為攻打博帕爾的作戰行動比預料的順利得多,所以38軍還有部分戰鬥力,特別是第383機械化步兵旅還有足夠的戰鬥力,另外2個旅也能在短暫休整後再次開赴戰場。77軍的情況比較糟糕,只是凌雲霄不會錯過機會,很有可能在全面恢復戰鬥力之前,率領部分戰鬥力比較強的部隊,比如第772裝甲突擊旅參戰。54軍正在按照計劃休整,部分作戰部隊能在9月15日左右恢復戰鬥力。21軍正在趕來,預計在9月10日左右到達博帕爾。如果實在有必要,還可以在9月15日之後調遣36軍或者37軍參戰。當然,裴承毅手裡最有力的軍隊是27軍。
雖然27軍在印度東北地區部署了1個月,但是大部分時候都沒有執行戰鬥任務。開赴博帕爾之前,27軍的主要任務就是收編投降的印軍東北集團軍群,官兵基本上不存在戰鬥疲勞問題。袁晨皓沒有讓27軍擔任突前任務,不是不打算使用27軍,而是準備在24軍取得突破之後再讓27軍擔任主攻任務。也就是說,先讓24軍撕開印軍的主要防線,再讓27軍一鼓作氣的打到阿拉伯海沿岸地區,最大限度的發揮2個戰略反應軍的戰鬥力,避免一次性投入過多兵力導致部隊戰鬥力全面下降。
在裴承毅不願意減慢西進速度的情況下,27軍就得跟在24軍後面。
如此一來,其他作戰部隊基本上都只能在15日之後參加戰鬥。
此時,裴承接就得考慮一個新的問題了,那就是,15軍之後,有沒有必要在西進的戰場上投入更多的地面部隊,以及投入更多地面部隊能夠產生多大的效果。新德里方向上的進攻行動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考驗指揮官能力的問題。
只有對局勢做出準確判迸,才能正確應有作戰力量,產生最佳效果。
如同以往一樣,裴承毅沒與立即做出決定,以他的指揮風格,也不會在局勢明朗之前做出決策。
換句話說,戰鬥打到9月15日,肯定會迎來非常關鍵的轉折點。
不管是從博帕爾向西進攻,還是攻打新德里,10天之內,首批投入的作戰部隊都能取得決定性的進展,到時候再根據兩個戰場上的具體情況,決定向哪個方向投入增援力量,才能確保合理使用作戰力量。
做出這個決定後,裴承毅與袁晨皓一起對支援力量做出了調整。
進入具體戰術規劃階段,兩線作戰的問題才完全暴露出來。雖然前線指揮部有幾百名參謀,但是考慮到兩線作戰的複雜性,裴承毅與袁晨皓承擔起了大部分工作,沒有將關係到前線將士生死的事情交給手下的參謀。
從9月5日中午到9月6日凌晨,兩人一直在戰術指揮中心規劃戰術行動。
當然,作為前線總指揮與副總指揮,兩人只需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