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12點過,工程兵用預製件建好了第一條人工碼頭。
隨著兩艘大型滾裝運輸艦靠上人工碼頭,將重型裝備與作戰物資送入陸戰隊手中,陸戰隊終於在海灘上站穩了腳跟,度過了登陸作戰最危險的階段。
4點30分,第一支陸戰隊裝甲部隊開始向內陸挺進。
與半島戰爭時期相比,此時的陸戰隊基本上實現了“重型化”,不但配備了大量兩棲裝甲車輛,還按照陸軍的編制,組建了以DZ…21與DB…22為主的裝甲力量,具備了向內陸動裝甲突擊的能力。
雖然奄美大島的面積並不大,不適合進行大規模裝甲叢集會戰,但是在攻堅戰中,裝甲力量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琉球島上的戰鬥已經證明,日軍防禦工事的建造標準非常高,快反部隊的輕型裝甲力量很難突破日軍陣地,兩棲裝甲戰車的設計標準與快反部隊的輕型裝甲車輛相當,攻堅能力有限。為此,陸戰隊在第一天就把重型裝甲部隊送上岸,加快向內陸的突擊速度。
隨同裝甲部隊進攻的還有部署在兩棲戰艦上的武裝直升機。
因為集中力量打造以航母為核心的“大艦隊”,所以共和國沒有建造類似於“塔拉瓦”級的兩棲攻擊艦,登陸艦隊中排水量最大的也就是不到2萬噸的綜合登陸艦。相對於兩棲攻擊艦,綜合登陸艦更注重綜合作戰能力,並不強調搭載直升機的能力。
以共和國海軍的“太倉”級綜合登陸艦為例,正常情況下只能搭載6架直升機,戰時也只能搭載9架(其中3架只能放置在飛行甲板上),一次最多投送1個連的兵力。萬幸的是,陸戰隊擁有效能絲毫不亞於陸軍航空兵的專用“傾斜旋轉翼攻擊直升機”。
成為獨立兵種之後,陸戰隊花了很大的力氣研製適合部署在登陸艦上的武裝直升機。
陸軍啟動“全電傾斜旋轉翼戰術攻擊平臺”專案之後,陸戰隊立即表示有很大的興趣,提出透過分攤研製經費的方式加入研製工作。答應出一半的研製經費後,陸戰隊獲得了優先採購權。2026年QW…25型“傾斜旋轉翼攻擊直升機”正式定型,陸戰隊下達的第一筆訂單就有12架!
與傳統武裝直升機相比,QW…25了採用全電動推進系統之外,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2副傾斜旋轉翼,同時擁有垂直起降與高速巡航能力。與美國的“魚鷹”相比,QW…25的電動推進系統不但更加先進,也更加易於操控。因為在2026年才正式定型,所以QW…25採用了很多先進技術與先進材料,比如在機身關鍵部位敷設了高強度合金裝甲、採用高強度複合材料旋翼、綜合航電管理系統等等,使其綜合作戰能力與作戰效率比陸軍的WZ…15高了近3倍!
對陸戰隊說,OW…25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缺乏空中支援的問題。
如果有必要,QW…25可以攜帶包括火箭彈、空炸彈、對地攻擊導彈在內的重達5噸的各類攻擊彈藥,充當“輕型艦載攻擊機”使用。如此出色的效能,連海軍都非常感興趣。戰爭爆前,海軍單獨出資15億元,讓生產QW…25的中國直升機工業集團在其基礎上研製具備對地/海攻擊能力,兼備反潛作戰能力的“艦載巡邏機”,希望打造出一款能夠執行多種低強度作戰任務的艦載航空平臺。
QW…25上戰場,表現極其搶眼。
裝甲部隊向名瀨推進時候,部署在3艘綜合補給艦上的12架QW…25承擔了近半的戰術空中支援任務,4個小時內為地面部隊提供了上百次空中支援,向日軍投擲各類彈藥200餘噸。因為航母戰鬥群在距離戰場80千米外活動,平均每小時只能出動1箇中隊的戰術戰鬥機為地面部隊提供支援,所以作戰效率遠不如部署在綜合登陸艦上的QW…25。
天黑後,陸戰隊到達名瀨南面。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陸戰隊沒有在夜間動進攻。
擺在陸戰隊面前的難題是,艦隊的火力支援不足以使陸戰隊順利突破日軍防線,如果空軍與海軍岸基航空兵仍然遲遲不能參加戰鬥,陸戰隊勢必要在名瀨與日軍惡戰,傷亡與損失不會小到哪裡去。
作為戰役最高指揮官,裴承毅能夠做的,只是儘快讓嘉手納與普天間儘快投入使用。
當天晚上,陸戰隊在其他方向上發動了新的進攻。為了加快戰役程序,陸戰隊派出幾支小分隊,搭乘直升機前往附近幾座只有少量日軍駐防的島嶼。
在擴大進攻行動中,攻佔中之島無最受關注。
按照傳統,奄美大島以北的島嶼屬於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