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基地與儲備倉庫),也不缺乏用來組建作戰部隊的適齡人員(沒來得及跟隨鋼鐵廠南遷的鋼鐵工人就有15萬)。
打到這個地步,印軍也只能拼“人命”了。
古吉拉德的部署沒有任何秘密可言,3個預備師還沒有離開波卡羅鋼城,裴承毅就收到了戰場偵察力量發來的訊息。
3個預備師,算不了什麼,只是印軍的舉動很反常。
雖然根據軍情局提供的情報,印軍首先動員的是退役軍人,但是裴承毅很清楚,那些放下武器、離開軍營好幾年的退役軍人不可能在報道之後立即恢復往日雄風,需要接受最低限度的訓練,掌握新式武器裝備的使用方法,掌握最基本的戰術要領,喚醒沉睡已久的軍人靈魂。
印度的第一階段戰爭動員最快都要到8月20日才能到位。
現在才8月13日凌晨,即便預備師完成了組建與集結,也沒有戰鬥力。
印軍急著派上沒有戰鬥力的預備師,難道打算讓幾萬名很有可能成為戰爭後期中流砥柱的軍人去送死?
顯然不可能。
不用細想,裴承毅就猜出了印軍的意圖。
印軍在別的方面拼不過共和國陸軍,在人力方面卻遠遠超過共和國陸軍。
用持續不斷的人力投入,拖垮釘在蘭契的空降153旅,在包圍東部集團軍群的天羅地網上撕開一道裂口,讓更加寶貴的第三集團軍逃出生天。
想明白後,裴承毅就放心了。
如果由人數決定戰鬥力,印度就是世界上第一大軍事強國。
人力不但不是戰鬥力的決定性因素,某些極端情況下,甚至會導致軍隊崩潰。
讓幾萬名無知的軍人前往蘭契不是問題,可是要讓幾萬名軍人在明知道是送死的情況下還要不顧一切,前仆後繼的去送死,那就是個問題,而且是大問題。
不可否認,某些印度人會為國盡忠,會為了國家獻出生命。
在一個擁有17億人口的國家中,絕對有這樣的“英雄”,而且數量不少。
問題是,絕不是每一個印度軍人都心甘情願的去死,而且是毫無價值的去送死。
如果不願意去送死的印度軍人佔了多數,那麼印軍向蘭契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