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司令部之後,雖然章忠憲與雷靖鳴都非常器重這位在空軍幹了幾十年,為空軍的現代化建設奉獻了所有青春歲月的飛行員,但是在實在沒有合適位置的情況下,賈寶國沒能像外界認為的那樣,成為下一任空軍司令的候選人。
3年前,賈寶國主動申請返回試飛部隊。
不是賈寶國不想當空軍司令,而是他厭倦了成天呆在辦公室裡喝茶看報紙的生活。
因為賈寶國幹過試飛員,而且空軍正需要一位像賈寶國這樣的將領,所以他的申請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正是如此,賈寶國來到了現在的這支部隊。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章忠憲把空軍規模最大、也是最有野心的新式戰機發展專案交給了他。
這就是數年前就在西方報刊雜誌上出現過的H…11“未來之星”戰略轟炸機。
H…9之後,空軍首先搞了個XH…10“空天轟炸機”計劃,提出的效能指標非常高,除了要求飛行速度超過20馬赫、作戰半徑超過12000千米之外,還要求能夠攜帶至少12枚射程不得低於1500千米的高超音速空對面巡航導彈,具有全面的隱身能力,以及突破美國戰略防空系統的突防能力。
不切實際的要求,導致XH…10計劃在立項後不到3年就下馬了。
代替XH…10的正是“未來之星”計劃。
該計劃的效能指標也是一改再改,最初只要求是一種具備有限空天作戰能力的高超音速轟炸機,對隱身能力沒有太高的要求,載彈量降低到6枚,且作戰半徑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縮短到4500幹米(一次空中加油之後為7000千米)。
雖然指標降了許多,但是研製難度一點都沒有減少。
主要就是動力系統的問題難以解決,渦輪發動機與衝壓發動機都無法達到設計指標。
直到日本戰爭爆發前,“吸入式電離電磁螺旋推進系統”,問世,XH…11計劃才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空軍也就此提出了新的效能指標,全面放棄空天作戰能力,要求的最大速度不過3馬赫,重點加強隱身能力,特別是在超低空超音速突防時的全面隱身能力,作戰半徑提高到7000千米,載彈能力也提高到至少16噸。
雖然某些指標有所提高,但是研製難度反而降低了許多。
2031年,設計工作初步完成,開始製造第一架樣機。
XH…11能夠在2029年之後加速發展,主要就是“吸入式電力電磁螺旋推進系統”取得了重大進步。除了陸航為垂直起降航空器採購的第一代推進系統之外,由中重集團投資開發的第二代推進系統在2031年取得突破性進展。更重要的是,20級複合蓄電池的大規模生產工藝取得突破,為新式推進系統提高了更高效的能源。
與所有以往的轟炸機相比,H…11絕對是另類中的另類。
因為不再採用傳統的航空發動機,而吸入式電離電磁螺旋推進系統只需要很少的空氣就能產生巨大的推力,所以全機上下沒有一處開口,吸入空氣的進氣口為腔內直徑不到,毫米的碳纖維管,根本看不出來。更重要的是,帶電離子加速管道,也就是所謂的螺旋電磁管道不需要設計成直線型,可以按照機身的外形設計,從而與機身完全融合,加上採用了保型設計的電池模組,轟炸機的設計人員再也不用為動力系統的配製問題發愁了,也就能夠按照最理想的方式設計轟炸機的外形。
這一變化帶來的最大好處是,H…11的隱身能力達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
轟炸機的整個外形都按照最高隱身指標進行設計,如果不是水平面呈菱形的機身兩側有一對與機身完全融合的短小機翼,幾乎看不出這是一架飛機。因為新式推進系統能夠產生各個方向上的推力,所以完全淘汰了氣動控制面,也不需要過多的考慮起降效能,只要在設計機身與機翼的時候,能夠使其在正常飛行時產生足夠的氣動升力就行了。如此一來,轟炸機的雷達隱身能力達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程度。按照試飛部隊的測試結果,其各個方向上最大的RCS(雷達發射截面)只有0。0001平方米,與一隻蒼蠅差不多。更重要的是,H…11不但可以應付常見的X波段火控雷達,還能應付工作在L波段與C波段的雷達,而這兩種雷達是隱身戰機的主要威脅。
除了雷達隱身能力,H…11的光學隱身能力也非常驚人。
因為吸入式電離電磁螺旋推進系統,在工作的時候只會產生很低的熱量,不會像傳統發動機那樣產生明顯的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