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正式批准了由國防部與總參謀部提交的軍事基地修建方案,加上在當年7月份成立的山南直轄市,共和國開始全面加強藏南的區的軍事建設,擺明了要將這塊位於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地區變成共和國進軍南亞大陸的橋頭堡,向印度施加軍事壓力。
魯拉賈帕尼的回應更加強硬,立即在印度東部地區擴充軍事力量。印度國會在2032年批准了總理的軍事基地建設方案,其規模遠超過共和國的方案。按照魯拉賈帕尼的計劃,印度將在東部地區建立起擁有數十處軍營、數十座大型軍事基地,透過2500千米公路、1500千米鐵路線連線起來的“軍事要塞網”,力爭在數年之內將東部地區打造成對抗共和國的“鋼鐵堡壘”。
大修軍事基地,拉開了中印全面對抗的序幕。
2032年初,在共和國的授意下,巴基斯坦總統在“中國…南亞經濟共同體首腦會議”上提出撤消印度的觀察員身份,全面終止針對印度的貿易優惠政策。雖然該提議在尼泊爾、孟加拉國的反對下拖到2033年才正式透過,但是隨著印度被逐出經濟共同體,其與南亞周邊國家、以及共和國的經貿往來大受打擊。
王元慶沒有就此善罷甘休。
2032年6月,在出席“全面核裁軍首腦會議”時,王元慶主動提出將共和國的核武庫縮減一半,前提條件是,包括美國、俄羅斯、法國與英國在內的四個核大國也要將核武庫的規模縮減一半,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在內的有核國家必須將核武庫縮減三成,同時透過由共和國提交的“全面銷燬核武器時間表”。
“時間表”的大致內容是,除了在2035年之前按照承諾削減核武器之外,在2040年之間完成第二階段削減工作,共和國、美國與俄羅斯各保留450枚核彈頭,英國與法國各保留200與250枚核彈頭,印度保留150枚核彈頭,巴基斯坦保留100枚核彈頭,以色列保留40枚核彈頭;在2045年之前完成第三階段、也在最後的削減工作,所有有核國家全面銷燬核武器;在2050年之前拆毀除實驗室之外的所有與核武器生產與儲存有關的設施,包括濃縮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