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杜奇威部長的說法,不但中國軍隊即將大舉攻打恆河平原,我們連百分之一的勝算都沒有。”魯拉賈帕尼稍微停頓了一下,說道,“在杜奇威部長、以及上校看來,我們應該繼續按照原計劃作戰,還是應該主動撤退呢?”
魯拉賈帕尼所說的“原計劃”,實際上是印度陸軍司令部根據38軍與39軍進入戰場之後調整了的作戰計劃。雖然史塔克沒有參與印度陸軍司令部的指揮工作,但是根據他掌握的情報,印度陸軍已經放棄進軍孟加拉國的設想,除了第二集團軍全速北上支援第一集團軍攻打吉申根傑之外,第三集團軍將在西孟加拉邦東部地區,也就是恆河下游地區設防,阻止可能借道孟加拉國攻打西孟加拉邦的中國陸軍,留守東部地區的東北集團軍群放棄圍攻西里古裡的作戰行動,以化整為零的方式襲擾東部地區的中國軍隊,儘可能多的牽制中國軍隊的主力部隊。因為兵力嚴重不足,無法支撐兩個方向上的大規模作戰行動,所以印度陸軍打算從西線戰場抽調10到15個主力師,並且在8月15日之前投入20到30個由退役軍人組建的預備役師。
整套作戰計劃的核心思想很明確:利用吉申根傑方向上的進攻行動牽制中國陸軍2到3個軍,在戰役的第一階段死守西孟加拉邦,爭取將在8月20日,也就是第一階段戰爭動員完成之前守住恆河平原的主要地區,然後利用第一階段戰爭動員所得到的180個師,在東線戰場上獲得絕對兵力優勢,最終殲滅進入恆河平原的中國軍隊。
與核心思想一樣,這套作戰計劃的缺陷也很突出。
首先是吉申根傑方向上的進攻行動能不能達到牽制中國陸軍2到3個軍的目的。雖然按照樂觀估計,第一集團軍與第二集團軍大約還有30萬兵力,只要全力進攻,就能迫使中國陸軍在吉申根傑方向上投入更多的防禦部隊,但是從更深入的角度看,第一集團軍與第二集團軍的主力師只剩下6個,其餘的都是二線師與預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