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兵在著陸之後的戰術機動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在突然襲擊奪取陣地之後轉為全面防禦,等待支援部隊。如此一來,前線指揮官往往用空降兵攻打戰略目標,只有在作戰力量高度富餘的情況下,才會用空降兵攻打戰術目標。
結合這兩個條件,就不難推斷裴承毅使用空降軍的方法了。
印軍調整戰役部署的最大好處就是,為裴承毅提供了調整戰役部署的時間。
換句話說,在38軍與39軍進入戰場後,雙方都停止了大規模軍事行動,開始為下一場惡戰做準備。
也就在五角大樓用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分析戰局的時候,發生了一件看上去與地面戰鬥沒有多大關係的事情。
8日8點30分,共和國海軍南海艦隊兩棲突擊艦隊進入金蘭灣。
最初的時候,新聞媒體都沒有關注這件事情,只進行了簡單報道。直到CNN的記者發現兩棲突擊艦隊裡有8艘大型兩棲戰艦(1艘兩棲攻擊艦、2艘綜合登陸艦、2艘戰略投送艦與3艘大型登陸艦)之後,這支與地面戰鬥沒有太多關係的艦隊才引起重視。
隨後半島電視臺做了更加詳細的報道,明確提到,之前部署在金蘭灣的共和國海軍陸戰隊正在登上兩棲突擊艦隊,而且預測兩棲突擊艦隊將在8日下午,最遲不過8日夜可離開金蘭灣。
雖然半島電視臺沒有報道兩棲突擊艦隊的去向,但是該訊息立即引起了爆炸式反應。
地面戰爭打得還不夠,中國準備動用陸戰隊了?
顯然,不會有人低估共和國海軍陸戰隊的戰鬥力。
雖然共和國海軍陸戰隊的編制規模比陸軍小得多,也比美國海軍陸戰隊小得多,但是在近20年內,海軍陸戰隊是共和國6大軍兵種中擴張速度最快的獨立兵種。2015年,海軍陸戰隊僅有4個旅,到2035年,海軍陸戰隊已經擁有12個旅,戰鬥人員14萬人,官兵總數超過17萬,在規模上僅次於美國海軍陸戰隊。最重要的是,共和國海軍陸戰隊的裝備水平直接向陸軍看齊,而不是像美國海軍陸戰隊那樣,總比陸軍差一截。除了強大的地面作戰能力之外,共和國海軍陸戰隊還效仿美國海軍陸戰隊,組建了兩棲艦隊與航空兵(在行政管理上,陸戰隊的航空兵隸屬於海軍航空兵)。雖然迄今為止,共和國海軍陸戰隊參加過的有難度的大規模登陸戰役屈指可數,沒有美國海軍陸戰隊那樣的輝煌歷史,但是在半島戰爭與日本戰爭中,共和國海軍陸戰隊都參加了作戰行動。如果以近20年參加的戰鬥來看,共和國海軍陸戰隊的戰鬥經驗超過了美國海軍陸戰隊。
在關注共和國海軍陸戰隊戰鬥力的時候,西方新聞媒體更加關注陸戰隊的參戰意義。
換句話說,所有西方新聞媒體都認為,共和國陸軍已徑無兵可派,除了大規模徵召退役軍人,組建戰略預備隊之外,共和國向印度戰場增兵的唯一辦法就是出動陸戰隊,讓陸戰隊擔負部分地面作戰任務。
當然,西方新聞媒體犯了與印軍同樣的錯誤,即忽略後勤保障能力。
在無法滿足陸軍作戰需求不得不把大量作戰部隊放在後方的情況下,就算派陸戰隊參戰,陸戰隊也沒有多少戰鬥力。雖然一些西方的軍事評論員對此做了解釋,比如陸戰隊主要在沿海地區作戰,登陸之後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臨時碼頭或者奪取港口,得到海運支援之後,共和國海軍陸戰隊的後勤保障問題並不嚴峻,甚至能夠利用陸戰隊,為受後勤保障困擾的陸軍作戰部隊提供支援。
受這部分西方軍事評論員的影響,幾乎所有西方新聞媒體都認為,共和國將在孟加拉灣北部地區發動一次規模有限的兩棲登陸作戰,奪取該地區的某座港口,比如加爾各答南面的坎寧港,然後動用空降部隊與空中突擊部隊,打通地面交通線,從而一舉緩解共和國陸軍的後勤保障壓力。
不得不承認,西方新聞媒體猜對了一半。
很快,這件事情也引起了杜奇威的注意。
與新聞媒體的猜測不同,從一開始,杜奇威就認為共和國海軍陸戰隊不會在孟加拉灣北部地區打一場兩棲登陸戰。別的不說,恆河河口的自然條件並不適合進行登陸作戰,而且登陸戰役前期的準備工作太多,共和國海軍陸戰隊再彪悍,也不可能在毫無裝備的情況下登上由印軍嚴密設防的灘頭陣地。從整個東線戰場上的局勢來看,登陸作戰的好處只有在登陸成功、並且奪取了港口之後才能顯現出來,在此之前,登陸作戰將消耗裴承毅手裡少得可憐的支援力量,嚴重拖累地面作戰效能。
杜奇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