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2 / 4)

小說:1908遠東狂人 作者:蝴蝶的出走

報上的內容絕對不是袁大總統願意看到的。

不知過了多久,袁大總統才解除了僵硬的坐姿。

“唉。”

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的是,袁大總統並沒有發火,而僅僅只是嘆了口氣,重重的嘆了口氣。

“這個趙北,果然是個不知輕重的莽夫。一連五封電報過去,可他就是不來述職。視中樞命令為無物,跋扈,若是別人有樣學樣,各省的實力派不是就成軍閥了麼?中樞號令不行,地方強人跋扈,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啊。”

袁大總統的話帶著幾分無奈,也帶著幾分憤怒,這屋裡的氣氛也更凝重了。

這裡原是天津直隸總督衙門,後來成了袁世凱的“全權攝政大臣公署”,清室退位之後,又換了招牌,現在是共和中國的“大總統府”,由於《辛丑條約》禁止中國在天津駐軍,因此,護衛總統府的實際上是一支裝備大炮的“警察”部隊。

當然,這裡只是袁世凱暫時的駐蹕地而已,袁世凱屬意的總統府駐地還是北京城,其實他很想將紫禁城改建一下,變為總統府的,但由於南方革命派已搶先一步將紫禁城宣佈為“博物院”,成了公眾場所,結果這紫禁城就不能搬過去了。

雖然紫禁城住不了,但北京是明清兩朝古都,有王者氣象,仍是定都首選地,袁世凱原本是打算派人立即去北京打前站,挑地方做正式總統府的,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南方的革命黨正賣力的叫嚷遷都福州,對於革命黨的心思,久歷宦海的袁世凱還是看得明白的,北方才是袁氏的根本所在,南方卻是革命黨的地盤,去了南方,就等於是虎落平陽,袁世凱不上當,堅決不去福州,也不去杭州,同時也放慢了回北京的步伐,仍舊坐鎮天津,給革命黨一個下馬威,但也沒有完全撕破臉皮,留下轉圜餘地。

當初推舉袁世凱做臨時大總統的時候,同盟會和光復會就提出遷都福州的條件,只是由於孤掌難鳴,只好將此事放在制憲會議上解決,“建國戰爭”爆發後,制憲會議出於全域性考慮,曾提出動議,建議仍舊定都北京,但被同盟會和光復會聯合其他南方代表否決,所以,現在雖然制憲會議已確定了國名,但是這國都至今沒有定下來。

據袁世凱得到的可靠訊息,同盟會與光復會正在秘密商議合併之事,將來組成一個大黨,試圖透過議員選舉取得議會多數,以便牽制大總統權利,對此,袁世凱非常警惕,隨即透過英國公使朱爾典聯絡列強公使團,由公使團出面,藉口《辛丑條約》上規定的外交條款,聯合向制憲會議施加外交壓力,宣稱,如果不定都北京的話,列強將不予承認共和政府。

列強的施壓起到了效果,制憲會議妥協了,將定都一事暫時擱置,待國會成立之後再說。就在袁世凱長噓口氣,派人去北京勘驗總統府時,卻突然傳來日本長江派遣艦隊製造蘄州慘案的訊息,驚得袁世凱目瞪口呆,本打算發通電,譴責日本艦隊的暴行,但卻遭到英國公使朱爾典的強烈反對。

朱爾典的理由非常充分:第一,這並不是單方面的屠殺,而是一次小規模的武裝衝突,在交戰中,不僅共和軍方面有傷亡,日本方面也有水兵傷亡;第二,日本是英國的盟國,譴責日本就等於譴責英國盟友,英國政府絕不會坐視不理,趙北是個“土匪頭子”,可以不必考慮中英兩國的關係,但袁世凱作為堂堂共和中華的大總統,完全有責任維護中英兩國的“多年友誼”,以免影響了中英兩國建交。

朱爾典的話裡不僅帶著威脅,而且還透露出一個重要細節:日本艦隊的行動很有可能是取得了英國政府諒解的,不管是事先還是事後,總而言之,蘄州事變不會影響英國與日本兩國的友好關係。

一個日本已經是惹不起的小列強,再加上一個老牌列強英國,袁世凱的北洋集團是無論如何也不敢招惹的,於是,作為共和臨時政府的大總統,袁世凱在這件事上出人意料的保持了沉默,不過他的沉默沒有保持幾天,當美國和德國宣佈與民國正式建立公使級外交關係之後,這國際局勢急轉直下,法國、義大利、奧匈帝國、巴西、墨西哥、英國等國也跟著宣佈承認中華民國,袁世凱的總統地位得到更多國家的認可,已不必再唯英國馬首是瞻。

面對一派大好的國際局勢,面對國人的群情洶洶,袁世凱打破沉默,以總統身份拍發通電,慰問蘄州慘案中的死傷者家屬,並表示將派出正式調查團前往事發地點進行全面調查,調查結果將遞交相關國家與國際團體,使蘄州事變真相大白於天下。

就在立憲派報紙歌功頌德、溜鬚拍馬的時候,共和軍總司令趙北的“春分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