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這風雪交加的初冬時節,這瀋陽西郊卻行進著一支隊伍,這支隊伍由二十幾架馬爬犁組成,每一架馬爬犁上都坐著那麼四五個人,人人是棉衣棉褲,那頭上也戴著四開簾的狗皮帽子,穿得是嚴嚴實實,看上去非常臃腫,而且人人都抱著步槍,扎著武裝帶,武裝帶上掛著的那些牛皮子彈盒、帆布手雷袋在這風雪中卻是看不太清楚了。
所謂“馬爬犁”,其實就是馬拉的雪橇,這是中國叫法,在這東北的冬天,帶車輪的交通工具是跑不起來的,於是這馬爬犁就成了東北人在冬季裡頭的主要交通工具。
雖然坐在馬爬犁上的那些持槍的漢子們沒有扛著任何可以表明身份的旗幟,但是從那腰間的手雷袋來看,他們應該都是中國國防軍計程車兵,手雷這種武器目前還是中國軍隊的特色裝備,只是那手裡的步槍卻是清一色的日造“金鉤步槍”,再結合一下地理環境,那麼分析他們的真實身份似乎也不太艱難了。
其實這支馬爬犁隊的成員全部都是中國國防軍暫編105步兵師的官兵,從人數來講,正好是一個連的規模,指揮官也是一名連長,名叫章國棟。
章國棟是安徽舒城人,以前是北洋陸軍第三師的一名班長,上次南北大戰的時候跟著北洋部隊南調河南,與聯合陣線的軍隊作戰,後來北洋陸軍第三師全軍覆沒,章國棟也就做了聯合陣線的俘虜,在戰俘營裡度過了一段奇怪的“學習”時光後,又根據他的本人意願重新徵召入伍,而且被分配到吳光新的部隊裡,後來這支北洋部隊改編為國防軍暫編105步兵師後,章國棟也就正式成為了這支部隊的一名排長,由來又因為他有作戰經驗的緣故,被提拔為連長,從當初的一個小兵,到現在的連長,手底下指揮著一百多號人,這章國棟也算是心滿意足了,怎麼說,他也算個真正的“長官”了。
國防軍105步兵師奉命北出山海關,到這東三省彈壓地面,章國棟也就跟著一塊過來了,而且駐地就在瀋陽城,作為一個安徽人,章國棟確實有些吃不消這裡的氣候,雖說晚上可以睡火炕,一點也不冷,可是這大冷的天出門在外,確實也是對所有官兵的考驗,好在陸軍部為105步兵師提供了充足的後勤保障,至少這保暖的衣物是管夠,這出任務之前,每個人還都喝了碗放了辣椒的豬肉粉條湯,這士氣倒是沒有受到影響。
此次任務非常明確,章國棟接到的營長口頭命令只有幾句話:
“去十間房,抓幾個人,對方有槍,騎術也很好,能活捉最好,不能活捉,就地擊斃。另外,注意保護探子安全。”
所謂“十間房”,並不是說十間房子,而是指一個地方,那地方在瀋陽城的西門外十多里,距離實勝寺不遠,據說當地前些年只有幾戶人家,十間土坯房,故此得名“十間房”,現在居民稍多一些,也不過數十戶人家,為了防土匪,這些人不僅集中居住,而且還修建了一圈圍牆,如此就成了一座堡子,因為堡子裡姓王的人較多,那地方又被人叫做王家堡。
至於那個“探子”,其實就是軍事情報局的一名情報員,這人是瀋陽當地人,熟悉當地的情況,是前不久才被軍情局招募的,軍事技能和蒐集情報的能力或許還有待提高,但是由於他交遊很廣,耳目眾多,所以營長對此人的情報比較信任。
這個探子姓楊,因為一條腿有些瘸,走起路來一拐一拐,因而人稱“楊柺子”,據說這是槍傷導致的,早年這個楊柺子在綠林裡混過,這槍傷也是拜這綠林同行所賜,雖說對方留下了楊柺子的性命,可是卻將他廢了,從此之後,楊柺子也只能退出綠林,從良了,靠著多年闖蕩江湖積攢的本錢,楊柺子在瀋陽城郊開了間燒鍋作坊,如今他楊好漢也算個商人了。
在江湖中打滾多年,楊柺子深知靠山的重要性,現在既然不能混綠林了,那麼,這軍事情報局似乎就成了他唯一可以依靠的靠山了,所以,這情報員他做得也是有滋有味,只是確實要冒些風險,好在綠林裡混了幾年,這槍法是練出來了,而且上級也特意給他配了一把左輪手槍,用於防身,尋常小蟊賊,楊柺子還真不放在眼裡。
現在,楊柺子就坐在章國棟連長的身邊,把玩著那把左輪手槍,那雙手是凍得通紅。
章國棟縮著脖子,看了楊柺子一眼,當初北洋陸軍第三師潰散之後,章國棟也曾動過加入綠林的心思,只不過因為一幫武裝農民的緣故,他才不得不打消了投身綠林的念頭,在戰俘營裡呆了十多天,因此,他對於綠林中人是有著好感的,這一路之上,他可沒少跟這楊柺子套話,只是楊柺子話不多,兩人確實也熱乎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