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樣的話,世人就會看到他趙委員長的怯懦,就算不能削弱他的實力,也要降低他的威望。
但是,讓段祺瑞這幫北洋將領們大吃一驚的是,趙北居然一口答應了他們的這個請求,而且幾乎是馬上就安排了日程,結果,在那封邀請趙大總統蒞臨國都視事的全國通電拍發之後的第五天,趙北就乘著火車趕到北京了,而在此之前,從保定至北京這一段京漢鐵路基本上還處於毀壞狀態,但是現在,卻已被聯陣部隊修好了,這讓北洋軍上上下下再次見識了一下南方革命軍工程部隊的戰鬥力。
趙北當然不是一個人過來的,他來的時候,帶了兩個步兵旅,再加上隨行的那些工程部隊以及鐵路工人的話,他一共帶了近萬人的隊伍趕來北京,僅是火車頭就動用了二十多臺,這氣魄,這架勢,讓所有人都再一次領略了總司令的做事風格。
要麼不幹,要幹就幹得轟轟烈烈,讓世人景仰自己,跟隨自己,趙總司令就是這麼一步一步走上權力顛峰的。
但是這樣一來,段祺瑞緊張了,也後悔了,現在有一支近萬人的革命軍隊正在向京津地區步步逼近,偏偏北洋軍沒有任何藉口可以對其實施攔截,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方離國都越來越近。
這北洋最近總是昏招迭出,果然是有些日暮途窮的味道了。
不過別的北洋將領卻也不能埋怨段祺瑞,這個“邀請”趙北蒞臨國都的決定本來就是眾人共同做出的,段祺瑞只不過是主持一下會議而已,現在,確實也沒有人有足夠的威望彈壓北洋,徐世昌實際上已經不是北洋的領袖了,眾人誰也不敢坐那滾燙的北洋掌門交椅,結果,所有的大政方針只能採取集體會議討論的方式決定。
這種方式可沒什麼效率可言,再加上眾人都揣著自己的心思,這有力氣也使不到一塊去,做出的決策中也就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失誤,這“邀請”趙北蒞臨國都的決策就是。
不過現在說什麼都沒用了,根據剛才的電報,趙北已經抵達了長辛店,再過個把小時,他就能夠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北京城了。
作為一幫武夫,當然也有人建議“將計就計”,乾脆趁著趙北“自投羅網”將他幹掉,一了百了,或許可以扭轉北洋現在的劣勢,但是這一提議卻遭到了段祺瑞和段芝貴的強烈反對。
先不說北洋軍打不打得過趙北帶來的那近萬革命軍,就算是打得過又能如何?這仗一開打,肯定是一片混亂,北洋軍能不能抓住趙北另說,光是這個道義上的責任北洋方面就承擔不起,到時候地方糜爛,北洋大失民心,能不能還繼續賴在這京津地盤上卻也不好說了,現在北洋南進第一軍已經倒向聯合陣線,以前的那個遷都南京的計劃是不能實施的了,現在,這京津、直隸一帶就是北洋最後的地盤了,就連山東,現在也“中立化”了。
何況,此次“邀請”趙北蒞臨國都,是與各國外交官商議過的,德國、美國、義大利、奧匈帝國四國駐華公使聯名作保,拍著胸口對趙大總統說,“來吧,沒人敢害你”,這不僅是電報,而且還登在了報紙上,那麼這件事情就不僅僅是內政了,這涉及外交,涉及邦交,現在北洋就靠洋人支撐,得罪了洋人遠比得罪了地方上的百姓嚴重得多。
所以,段祺瑞和段芝貴都強烈反對跟趙北拼個魚死網破,“老段”、“小段”聯名反對,結果也就沒人敢再提這事了,於是,趙北就這麼順順當當的帶著部隊趕來北京城,做他的民國大總統了。
不過趙北過來是過來了,過來之後如何接待他,如何跟他討價還價,這都讓人發愁。
自從聯合陣線槍斃吳佩孚的訊息傳出後,北洋將領們都是人心惶惶,而隨著孟恩遠投奔聯合陣線、並做了庶務委員的訊息被報紙證實之後,這北洋上下是愈發的離心離德,以前還有個徐世昌做精神偶像,給眾人膜拜,可是現在徐世昌也甩手不管北洋了,這北洋中人基本上都成了喪家之犬,都想盡快找個新主子投靠。
找誰呢?眾人環顧四周,驚訝的發現,他們好象只能去投奔聯合陣線了。
而且聯合陣線也向北洋伸出了橄欖枝,建議北洋軍接受國家改編,與聯合陣線的武裝部隊一起編入國防軍中,接受國家統一指揮,從此,就沒有什麼北洋軍了,所有的軍人都是國家的軍人,都為國家效力,都拿國家發的軍餉。
這個提議得到了部分北洋將領的贊成,但也遭到了另一部分人的反對,眾人做了這麼多年的北洋軍,確實一時也無法接受北洋軍就此消亡的現實,當初南方的那個同盟會解散的時候,不也是遭到了許多會員的反對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