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隊確實已經佔領了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地區,並控制了塔斯馬尼亞島,但是,澳大利亞政府並沒有像法國政府那樣很快就屈服於敵人的軍威,澳大利亞政府拒絕投降,並決定將首都遷往澳大利亞腹地,進行長期抗戰,由於澳大利亞到處是草原、荒漠、高山,非常適合游擊戰,因此,一場南非英布戰爭式的游擊戰就在日本與澳大利亞之間展開了,澳大利亞人騎著戰馬,縱橫馳騁,與日本侵略軍進行周旋,日本政府速戰速決的夢想破滅,被拖入了一場長期戰爭。
澳大利亞的游擊隊給日本佔領軍遭到了很大的威脅和損失,日軍並不熟悉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也無法在與澳大利亞農場主們的步槍對射中佔到便宜,雖然日軍擁有戰略優勢和裝備優勢,但是問題在於,只要來自美國工廠的步槍、子彈、地雷、手雷不停止源源不斷的運往澳大利亞海岸,那麼,澳大利亞游擊隊就不可能被剿滅,而驍勇的澳大利亞人也像他們的那些流放犯前輩一樣,在戰爭中表現出了越來越兇悍的性情,像美國西部片裡那樣,澳大利亞游擊隊員非常喜歡收集日本軍人的頭皮作為戰利品,而針對這一情況,日本佔領軍當局也開始在游擊隊活躍地區實行“三光”政策,這進一步升級了仇恨。
雖然日本海軍拼命的封鎖澳大利亞海岸,可是問題在於,澳大利亞本身就是一片孤懸于海洋之上的陸地,它的海岸線很長,雖然適合停泊大型船舶的港口不多,但是對於游擊隊的軍火彈藥的小規模走私而言,澳大利亞的海岸線到處都可以用來為小船提供避風港和登陸處。
美國的船隻只需要航行到澳大利亞近海就可以停下了,然後,剩下的事情就交給澳大利亞游擊隊去做,澳大利亞的游擊隊戰士們會駕駛小船甚至是橡皮艇前往公海,與美國運輸船接頭之後,就可以從船上卸下來自美國工廠的步槍和子彈,甚至還有反坦克炮和地雷,然後駕駛小船返回陸地,隨便找處沒有日軍巡邏艇的海岸登陸,接著,若干天之後,那些嶄新的美國武器就會出現在某支伏擊日軍徵糧隊的游擊隊戰士手中,在這種走私行動中,美國潛艇和英國潛艇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對於這些懸掛美國國旗在公海從事軍火彈藥走私活動的美國船隻,日本政府和軍部都非常惱火,日本外交部門數次與美國方面進行交涉,但是都被美國政府避重就輕的化解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某些日本軍艦的指揮官採取“私下裡的過激行為”也就不足為奇了。
於是,自從第一艘運載美國軍火的美國商船在澳大利亞西部海岸被一艘日本炮艦擊沉之後,越來越多的美國船隻在澳大利亞近海遭到日本軍艦攔截和擊沉,一些美國船員拒絕服從日軍命令下船,也跟著商船一起沉沒。
美國政府將這一行為稱之為“海盜行為”,但是日本政府則堅持稱這些“不幸事件”都是日本軍艦指揮官在激怒之下的過激行為,與日本政府無關,日本願意交還那些被日本海軍俘虜的美國商船船員,無條件的。
但是美國政府拒絕直接出面接回這些美國船員,而是委託中立國政府出面將這些被日本輿論指責為“美國走私犯”的美國船員從日本接回,中國、蘭芳、馬來亞、緬甸等國一度接收了不少這樣的美國船員,之後他們就回到了美國,並對美國新聞界添油加醋的敘述著他們在日本軍部設在澳大利亞的集中營中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而且,他們也證實了英國記者所報道的關於日軍中白人“慰安婦”的訊息,在日軍入侵澳大利亞之後,在戰爭期間以及對游擊區的掃蕩中,許多澳大利亞婦女被日軍抓走,並被強迫為日軍士兵和軍官提供性、服務,這些白人婦女與來自日本和朝鮮半島的慰安婦一樣,都已成為日軍的性、奴隸。
美國報紙的報道就像在美國社會扔了一顆重磅炸彈一樣,引起軒然大波,雖然美國人一直對日本攻擊澳大利亞感到不滿,但是也僅僅只是不滿而已,要想讓美國青年扛起步槍走上對抗日本軍隊的戰場,僅靠那些遭到日本空軍轟炸的澳大利亞城市的廢墟照片還遠遠不夠,但是,當關於澳大利亞白人婦女被日本軍隊強擄為軍妓的訊息被證實之後,美國輿論終於翻了天,叫囂對日宣戰的著名人物越來越多,就連美國參議院裡也出現了“消滅日本豬”的言論。
面對來自國民的壓力,美國政府終於走出了對日戰略轉向的決定性一步,在1940年年初,就在第一批被中立國轉交的美國商船船員回到美國本土之後不久,美國政府正式決定,從1940年2月起,正式對日本實施所有工業原料的禁運,並將美日外交級別從大使級降為代辦級。
雖然日本早已不再依賴來自美國的廢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