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高階將領,隆美爾已經知道了開羅和談的一些內幕,包括盟國方面開出的條件,而根據這個條件,德國只需要從那些被佔領國家撤軍就可以了,只要納粹集團遭到清算,戰後的國際社會將不把德國當作戰敗國對待,而且,也不會向德國勒索戰爭賠款,國際社會將與德國新政府簽訂一份不賠款、不割地的和平條約,更為重要的是,國際社會將承認德國對但澤走廊、蘇臺德等地區的主權,換句話說,透過這份和平條約,德國不僅將避免被戰勝國集團瓜分,而且甚至可以拿回一部分因為“凡爾賽條約”而丟失的國土!
這麼好的條件,連納粹黨副元首魯道夫。赫斯都動了心,可是希特勒卻仍然頑固的堅持他的看法,那就是“拒絕再拒絕!”,而且他的理由似乎也有,那就是,這個做出承諾的所謂“國際社會”不包括美國、英國和法國!
確實,在給希特勒的電報中,在開羅率領和談代表團的德國副元首魯道夫。赫斯就明確的告訴所有人,在整個開羅和談期間,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國的態度一直比較冷淡,只有中國和亞洲各國表現出了“某種程度的熱情”,實際上,支援與德國簽訂一份“不賠款、不割地”的和平條約的國家中,多數都是亞洲聯盟的成員國!
也就是說,對於這個“不賠款、不割地”的和平條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並不感興趣,而法國流亡政府更是放出話來,即使美國政府會簽訂這樣一份和平條約,法國政府也絕對不會承認這份和平條約的有效性,就算納粹集團遭到清算,法國也必須向全體德國人討還“公道”,就像一戰之後《凡爾賽條約》所起的作用那樣,在一段時間裡徹底瓦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