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蕩中,蘇聯游擊隊仍然不得不經常性的越過阿拉斯河,潛入伊朗境內,在以前,對於蘇聯游擊隊的這種跨境游擊戰模式,德軍清剿部隊往往束手無策,畢竟,國境線的南邊就是伊朗王國領土,而伊朗王國又是亞洲聯盟的正式成員國,受到亞盟“集體防衛體系”的保護,德國如果不想招來亞盟的軍事報復的話,就只能約束高加索戰區的德軍部隊不得輕舉妄動。
不過現在,情況有了變化,從1944年11月7日起,駐紮在高加索戰區的德國軍隊就改變了以前在阿拉斯河邊境上的“不挑釁”原則,而且就從當天開始,原本聽不到槍聲的阿拉斯河邊境一帶就開始響起冷槍,多半都是德軍部隊從河的北岸向南岸射擊,而且德軍炮兵甚至向阿拉斯河南岸發射了一些野戰炮的炮彈,雖然這些炮彈並沒有造成伊朗公民的傷亡,但是這些炮彈確實是落到了伊朗王國境內,對此,伊朗王國政府已經正式透過德國駐伊大使向德國政府提出了正式的外交抗議,並且將這一“邊境挑釁行為”形成為書面報告,提交給了亞洲聯盟安全理事會備案。
另一方面,納粹德國政府在收到伊朗王國政府的抗議之後,也立即做出了回應,納粹外交部發表宣告,指責伊朗王國政府支援旨在破壞高加索地區“和平”的俄國游擊隊破壞分子的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