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是性本能。
生物學研究表明,“性”與個體的其他功能並非位於同一層次上。
因為它的“目的”超出了個體,它的內容就是產生新的個體,即種族的儲存和持續。
生物學還進一步證明,對於自我同“性慾”之間的關係基本上有兩種看法,而且表面上都有道理,一種是,自我被視為頭等重要的東西,Xing愛是它的諸種活動中的一種,性滿足則是它諸種需要中的一種,另一種看法認為,個體被視為一種短暫的和遲早會死亡的東西,附屬於本種族傳給它的那種永不滅絕的種質(生物學專有名詞)。那種認為性功能與身體其它功能之不同在於它的獨特的化學過程的說法,我個人認為這只不過是艾赫爾生物學派的研究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由於從意識方面對本能的研究有幾乎不可逾越的困難,所以心理分析對心理失調的研究就成為探索本能的主要手段和源泉。這種研究迄今已經為我們認識性本能的較確定的性質提供了許多材料和資訊。
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是因為只有這種獨特的研究方式,才能和病理分析那樣,單獨進行觀察。
隨著心理分析向其他精神作用範圍的推廣,我們肯定能發現認識“自我本能”的基礎,雖然期望在更多領域中獲得這種有利的觀察條件還為時過早。
對於性本能的一般特徵,我們可以作如下的歸納:它們為數眾多,而且從各種不同的器官發放出來,起初各自獨立,只有到達最後的階段才成為綜合的整體。其中每一種本能所追求的目的都是“器官快感”,只有當它們成為一個綜合的整體時,它們才真正服從於生殖的功能,從而真正轉變為眾所周知的性本能。在剛剛呈現時,它們與“自我儲存”本能混為一體,並依靠它維繫自身,以後又逐漸脫離它,成為獨立的存在。在選擇物件時,它們同樣步自我本能(自我儲存本能)的後塵,其中有某些自始至終都與自我本能連線在一起,成為它的總構成中的性慾成份。
在正常情況下,這些性慾成分很容易逃避注意,只有當病症出現時,它們才能被清楚地認識出來。它們還具有這樣一個突出的特徵——由於它們均具有高度的相互替代能力,所以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追求)目標。
這一特徵使它們有能力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這些活動均大大不同於(或脫離了)它們開始時達到目的的方式(即昇華方式)。
對這樣一些活動,我們可稱之為本能的蟬變形式,即本能的其一生的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變態形式。我們目前所探討的,則是性本能的蟬變形式,因為性本能是我們最熟悉的。觀察表明,一種本能可以經歷下列蟬變:透過顛倒,轉變為其對立面;回返到主體自身;抑制;昇華。
我在此不打算探討昇華問題,而對“抑制”問題的闡述則需要另闢章節。
所以,剩下來需要我們討論和描述的只有前面兩種。
此時我們應該牢牢記住:由於這裡所講的傾向同本能之直線性追求目標的傾向正好相反,所以很可能將上述蟬變看成是反本能的自衛形式。
對本能透過顛倒而轉變為其對立面的活動作仔細審查,就可以把它分解為兩種不同的活動:一是主動活動向被動活動的轉變,二是其內容的完全顛倒。
由於上述兩種活動有著本質的不同,所以必須分別闡述。
關於第一種,我們可以從兩組相互對立的活動中找到,即:性的施虐欲——性的受虐欲(以後簡稱施虐欲和受虐欲);“見色思淫慾”(以後簡稱色淫)———裸露欲。上述顛倒僅僅指本能的目的(即目的的顛倒),即被動的目的(如喜歡被虐待折磨或喜歡被觀看)為主動的目的(即虐待和視淫)所替代。
至於目的的顛倒,則只可以在一種例子中見到,即愛轉變為恨。
至於本能迴轉到主體自身,我們可以從下述角度考慮,如:受虐欲其實是施虐欲將施虐目標轉向主體自身的“自我”;棵露欲實則是喜愛盯視主體自身的身體(將視淫目標轉向自身)。進一步的分析和觀察使我們對下述事實深信不疑:受虐者其實喜歡自己的身體受到折磨,裸露欲患者則喜歡自己身體暴露在外。
()好看的txt電子書
因此,上述活動的真相,實則是目標的轉變,其目的本身並沒有改變。
但我們決不能忽視,在上述例子中,返回主體自身以及從主動轉向被動皆發生於同一種活動中。要想對這兩種活動之間的關係作出闡明,需作出更加深入徹底的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