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結合為一體;另一部分則被它視為異己的。與此同時,它自身的一部分也被它切割下來,投射到外部世界,成為與它自己敵對或有害的東西。
按照這樣一種新的徘列方式,就產生了兩組對立疊合,即:自我——主體同快樂的疊合;外部世界同痛苦的疊合(更早些時候,被視為中性的)。
這就是說,當開始的自戀階段被外部物件侵入時,又產生了第二種與愛截然相反的態度,即恨。
如上所說,自我的“目標”一開始是由自我儲存本能從外部世界提供給它的。
不可否認,“恨”標示著自我同異己的外部世界的關係(異己的世界即不斷地給予它痛苦刺激的世界)。
至於中性狀態,則又可被看作是“恨”或“拋棄”態度的一個特例:因為它一開始時,就是作為“恨”的先匯出現的,因此,在開始階段,“外部世界”、“物件”以及被“恨”的東西,其實是一回事兒。只是到了後來,物體才呈示為自我的快樂之源,從而變成“可愛”的。
但這時它又往往被自我所吸收,並變成自我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這種純化的“快樂——自我”,又一次把“物件”視之為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