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現在輪到英國人主張繼續“曙光行動”。
一般說來,英國人不喜歡直接登陸歐洲作戰。按照他們的傳統習慣,英國人會用物資貿易和封鎖,來削弱歐洲大陸上的敵人,扶持友邦。說白了,就是拉一派打一派,等歐洲國家互耗的差不多了,英國再來撿便宜。
這種手法是老了點兒,但有效就好。歐戰英國人倒是直接參戰了,派出幾百萬軍隊登上歐洲大陸,結果就別提了。真是令聞者傷心,聽者流淚。
然而,現在的情況卻不同了,再打下去,德國人就統一歐洲了。透過中東,德國與中國保持著貿易往來;透過中國,德國與世界保持物資流通。封鎖的辦法,不起作用。歐洲對美國是利益所在,對英國則生死攸關。
曙光行動就是大鐵錘計劃的改進版。在北非作戰還沒有結束,盟軍就開始著手為星光行動作準備,連續運送了大批物資和兵員到英國。準備隨後,從英國出發,在法國北部登陸。
預計到北非戰役的損失,美國還特意從中國購買了大批商船和物資加以彌補——此類訊息總會在稍後被通知德國。但這一訊息夾雜在眾多同類訊息中,被德國人忽略了。德國人沒有想到,美英聯軍會在短期內發動第二次登陸,這種行為只能用瘋狂來形容。
從準備到實施,整個計劃匆匆忙忙,與北非戰役只間隔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從某種意義上說,盟軍的行動也算是出奇不意了。
10月4日,曙光行動行動開始。不過,美英聯軍進攻的目標,不是法國北部,而是義大利的西西里島。
丘吉爾是決心很大,開闢第二戰場,幫助蘇聯人鼓起勇氣。但這不意味著,他會同意在法國登陸。要知道,德軍就算不從蘇聯戰場調回軍隊,也足以在這裡湊齊四十幾個師的部隊。那得出動多少美英軍隊,登陸作戰,才能動搖德軍防線。
丘吉爾是被迫答應了曙光行動,可他並不真的準備落實。或者說,丘吉爾準備進行的是一次試探性的牽制攻擊。現在,美國人的決心動搖。英國人便趁機主導了行動,把進攻方向,從法國北部,轉向了西西里島。
登陸戰是件很麻煩的事情。英國海軍稱雄數百年,加上新興的美國海軍,打德國海軍(指水面作戰)是胸有成竹。但說到登陸戰,近幾十年來,英國人也幹過幾回,但每次都乾淨利落的失敗了。
登陸戰的主要困難在於現代軍事上的變化。軍隊使用重武器,使其嚴重依賴港口進行補給,而港口卻都會有重兵把守。而且,登陸作戰需要風平浪靜的天氣,並在大潮期間方可。因為如此,才可以迅速上岸。在未上岸前,陸軍只能當成靶子用,十分脆弱。
正是因為這種種原因,使登陸戰的時間容易為敵人所預測,實施起來自然會困難重重。
但這對丘吉爾不算什麼,他有句名言,“真相必須有假相做保鏢”,這是撒謊的訣竅。美英聯軍的軍事行動,多是採用此類欺騙戰術,才大獲成功。
很快,希特勒就得到了準確情報,盟軍準備進攻西西里,但僅僅是為進攻撒丁島和希臘做掩護。
進攻撒丁島,是為進攻法國南部作準備;進攻西西里島,則可以進攻義大利;在希臘和巴爾幹登陸,則可以切斷德國與中國的貿易通道,如果盟軍會與南斯拉夫的鐵托匯合。德國的巴爾幹盟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很可能倒戈。這樣一來,盟軍就一躍進至奧地利和匈牙利,衝到德國大門口了。
希臘和巴爾幹半島、撒丁島、西西里島。這三個地方都可能是盟軍進攻的目標。
現在,有了可靠的訊息,反覆核實訊息無誤後,希特勒相信了這一情報。就調動部隊,進行了部防。簡單地說,無非就是削弱了西西里島,加強希臘等地的防禦,稱了美英的心意。
戰鬥之初,美國軍隊因為缺乏經驗,除了很多差錯,在一團混亂中,也完成了登陸任務。但接下來,就是一場惡夢了。
幾天以後,希特勒知道自己被欺騙了,惱羞成怒,他急於給盟軍以嚴厲地打擊,以挽回局勢。於是,希特勒親自出馬,給我拍了電報,希望中國空軍能在蘇聯戰場為德軍的作戰提供支援。
牽一髮而動全身,事情就是這個樣子。我明明知道德國空軍會被調到哪裡,也得裝作不知道。因此,我都沒有問詳情,就答應了希特勒的請求。希特勒大喜過望,連連表示“中德友誼永世長存”云云。
花花轎子人抬人,我也就順水推舟地作了類似的回應。
當然,這東東是當不得真的。當初年少時,我沒少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