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多。形勢剛剛有所好轉,中國又對蘇聯宣戰了。
至於“登陸法國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則是另一回事了。
最初,美國人是積極主動的,英國人卻不是很願意。
丘吉爾的考慮很實在。美軍在短期內無法完成武裝和訓練,開闢第二戰場的主力毫無疑問會由英國人承擔,這會大幅削弱英國的武裝力量。從而,使英國失去好不容易獲得的安全,重新處於德國的威脅下。英國人自不取之。
英國人還有一個說不出口的原因——歐戰時沉重的傷亡令英國人記憶猶新,心有餘悸。
後來,中國對蘇聯宣戰之後,英國人的態度就不同了。唇亡齒寒的道理,丘吉爾還是知道的。
蘇聯戰場已經陷入絕境,英美軍隊如國不從西方發動攻擊,以解除俄國所受到的壓力,則德軍將取得全面勝利,迫使蘇聯的抵抗立即土崩瓦解。
在這種形勢下,英國人可以參與一次有限度的攻擊,這是為了共同利益的一種犧牲。
顯然,英國人的計劃與“大鐵錘”計劃是不相符合的。美國人在年初就提出了“大鐵錘”計劃,準備在法國登陸,快速打敗德國。
美國的主要利益是在歐洲,但亞洲的次要利益也是利益。美國人是希望,乾淨利落地打敗德國,再回過頭來,收拾日本——太平洋的局勢不妙,不能總這麼下去。
“大鐵錘”計劃就是在這種心態下的產物。艾森豪威爾將軍制訂“大鐵錘”計劃,主要的意圖是把德國空軍從東線吸引到西線,並在法國海岸上建立穩固的灘頭堡,為來年的大規模登陸作準備——主要是美國人認識到,組建一支進攻部隊需要時間,要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