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當然的選擇。
如果有需要,有可能,有機會,我不介意,以短暫的戰爭來換取長久的和平。
……
此外,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局勢必會隨之一變,中國會在其中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也是我們今天所不能不考慮的。”
這是一次半公開的演講,參與者眾多,保密是不可能的。我已經在黨內高層之間初步達成共識,這是一次有意識的黨內動員,以避免在接下來的大選中,步調混亂。也就是說,不要再發表反戰言論,即使不宣揚戰爭,也不要把話說死。
至於訊息的洩露,我也有所準備了。不說美英蘇心知肚明,中國參戰,不是什麼新聞。早在軍事演習之前,面對蘇聯大使言辭激烈的抗議,中國直接驅逐了他,召回了中國駐蘇大使,斷絕了中蘇關係,就已經表明了態度。
知道了中國參戰,卻不知道,中國何時參戰,也沒有太多用處。蘇聯採取的措施,也就是修築亞塞拜然防線、伏爾加河防線和古比雪夫防線等。老實說,蘇聯正在修建上述防線,並在當地駐紮了大約九十~一百一十個師。
當然,這些師多以新編為主,數量也參差不齊,只有二十幾個師是原來的老部隊,戰鬥力尚可。自去年“勒石”演習後,蘇聯反映有些過敏。演習部隊是沒有撤軍,那中國在哈薩克的駐軍也就四十幾個師,一百多萬兵力而已。也不至於要修建那麼些防線吧!
不顧怎麼說,蘇聯紅軍在與德軍激戰中。如果時刻還要注意防守中國,其戰鬥力必然會打一個折扣。中國可以耐心等待,選擇一個適當的時機,對其發動進攻。
訊息洩漏以後,反響強烈。很多評論認為,這是一篇“赤裸裸的戰爭宣言”。有人還稱我為“好戰的老頭子”。這樣的聲音不多,我在國內的聲譽向來很好,敢這麼說的年輕人,通常會挨家長打的。
不過,中蘇關係素來不怎麼樣,除了少數因信仰的反對派,對此反對的不多。更多的反對者,是不願意參與戰爭。然,這個聲音與軍方、軍火集團、大中華主義者、擴張主義者等等的聲音比起來,就小多了。
何況,中國人口眾多,幾年前由於北方土地分配完了,而宣告終止的《宅地法》,還被許多人所懷念。在有人有意的提出這個問題以後,反對者就更少了。
說到底,共和國成立以來,一向採取對外擴張政策,又培養尚武精神。我主持的幾次對外戰爭,都以不大的代價,輕易取勝了。民眾光看見佔便宜,沒見著吃虧,擴張主義者自然很多。
加上中國的民族政策較為公平,又有接納猶太人的例子在前,支持者可以高舉著正義的大旗,以解放者的姿態出現,也說的過去。
國內議論紛紛,也就如此了。有煽動反戰的,就有鼓動戰爭的,後者在人力物力上,遠遠朝過前者,又有組織,反戰者不會掀起大波瀾。
日本在42年初,陸續攻克了新幾內亞、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徹底解決了美英在東太平洋有組織的武裝力量,並把勢力延伸到印度洋。澳大利亞和印度成為前線。
隨後,日軍對澳大利亞展開攻勢。這種進攻不是有組織的,而是試探性進攻。對於接下來,是進攻澳大利亞,還是進攻印度,日本內部還存在爭議。
從日本的根本目標來看,進攻澳大利亞是早晚的事。
日本的國土面積狹小,人口眾多,一直希望佔領一個合適的地方大批移民。這個地方不是那麼好選擇的,一要資源豐富條件好,二要地廣人稀。
日本原本想就近處理,選擇了中國東北,沒想到風雲突變,只好忍痛放棄了。現在,日本是佔領了不少地方,物產也很豐富,但沒有一個地方符合地廣人稀的。東南亞資源豐富,氣候溫暖,人口數量向來就多。少量移民還可以,大量移民想都別想。
所以,澳大利亞就是日本最好的選擇,差不多也是唯一的選擇了。
然而,對印度和澳大利亞進攻的順序,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日軍現在在海空軍上佔據絕對優勢,夜長夢多,以美國的工業基礎,很快就會趕上來。主張進攻澳大利亞者表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但反對者的意見,也很有道理。澳大利亞已經有所準備,登陸戰不是那麼好打的,需要長期的準備工作。準備就緒,澳大利亞至少也會武裝百萬部隊,戰爭勢必長期化。在此過程中,美國是不會坐視不理的。勝負難測,不如列印度有把握。
進攻印度,可以從緬甸出兵,印度又有人反對英國統治,策略妥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