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鋸戰中,都損失慘重。德國人每推進一步,都要把那裡移為平地。
早在9月15日,蘇聯政府的部分機構和外國使節遷往喀山。斯大林起初還留在莫斯科,親自指揮保衛戰。到了19日,形勢語發的嚴峻,蘇聯國防委員會宣佈莫斯科戒嚴,號召首都人民誓死保衛莫斯科。25日,德軍已經突破蘇軍防線逼近莫斯科。斯大林眼看形勢危急,只好把政府整個遷走,自己也撤到喀山。現在在莫斯科指揮的是副統帥朱可夫。
41年的冬天,來的格外的早,九月份,蘇聯就下了第一場雪。進入十月,蘇聯的雨雪不斷,等到下旬的時候,道路已變成了泥河。德軍的坦克和大炮是運到莫斯科周邊,可以直接轟擊莫斯科,彈藥補給卻運不上來。德軍不得不暫時停止炮擊和轟炸。
莫斯科守軍壓力大減,朱可夫趁機調動部隊,重新佈置防禦,搖搖欲墜的莫多處防線,再次得到鞏固。蘇聯統帥部也趁此機會,向莫斯科輸送了大批的物資,並疏散了部分非戰鬥人員。
八月中,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秘密訪問中國。
閃電戰失敗後,德國人覺得蘇聯的地域遼闊,希望中國能夠出兵蘇聯——中國不僅距離高加索油田很近,距離蘇聯腹地也不遠。同時,中德聯軍兩面夾擊,也會加大蘇聯的防禦難度。
裡賓特洛甫訪華,也是為了確保戰爭在冬季來臨前結束。否則的話,事情就不妙了,拿破崙是前車之鑑。
唐紹儀婉言拒絕了裡賓特洛甫的要求,聲稱,不符合約定。
隨後,裡賓特洛甫與唐紹儀就約定,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按照唐紹儀的說法,密約規定德國攻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中國才出兵的。
裡賓特洛甫怒極反笑,如果德國攻克了兩地,蘇聯失去了主要工業區和石油供給,就已經戰勝蘇聯了,誰還需要中國參戰。
唐紹儀爭論中,也覺得這個條件不是很適合,但約定就是約定。
裡賓特洛甫竭力爭取,唐紹儀允諾,德軍只有包圍兩地,或者說德軍只要進攻到兩地——指兩個城市,中國才可以出兵。
中國的態度很明確,如果德國不能與蘇聯分出勝負,不佔據絕對優勢的話,中國就不會參戰。
德國缺乏石油,對中國進攻高加索,也存在反對的聲音——如果中國攻克搞加索後,不肯撤軍,德國怎麼辦?加之,德軍的“颱風”行動進展順利,事情也就先放下了。
九月初,希特勒宣稱,“東方的敵人已被打垮,再也不能站起來了……”
事情卻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斯大林是決心把莫斯科打成一片廢墟了——在清洗過後,蘇聯已經沒有第二個聲音,斯大林不肯投降,戰爭就還會繼續。
德軍苦戰連連,一直戰鬥到十月中旬,雨季來臨,也未曾將莫斯科攻克。
這下子,德國人不由得急了。裡賓特洛甫再次秘密訪華,強烈要求中國出兵。
唐紹儀的立場堅定,不肯妥協。稱冬季與蘇聯人作戰,不是合適的時間。中國軍隊大部分都生活在熱帶和溫帶,不適應蘇聯的冬季。
裡賓特洛甫啼笑皆非,早就要求中國出兵,你不肯,現在又這麼說。
而且,唐紹儀強調,中國國防軍的冬季作戰裝備和給養,還沒有準備妥善。
幾經磋商,唐紹儀也只答應在哈薩克邊境地區,舉行一場大規模的軍事演習。
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在此時出兵的。
如果德軍連蘇聯都一戰而下的話,我很難想象,希特勒的自信心會膨脹到什麼地步。德國一直奉行以戰養戰的政策,不僅經濟實力大增,兵力也已經超過了八百萬。百戰百勝的軍隊是很可怕的。
蘇德戰爭結束後,可就是中國與德國交界了。那中國需要保留多少軍隊,才能夠保護自己不受侵害,這實在是個問題。
德國有八千萬人口,軍隊只招收青年男子,八百多萬人,再算上之前的損耗,幾乎已把所有青年男子都招入了軍中,如果德軍有較大損失的話,短期內是無法彌補的。
相比之下,蘇聯人口只有一億五千萬,但講究男女平等,一律都招入軍中,從戰爭潛力看,是德國的四倍。
因此,我自不會在此時參與戰爭。既要引導孤立主義者,以擴軍備戰,又要壓制軍隊和國會的好戰勢力,使之不要暴走。這真是個麻煩事。
十一月份,嘲笑中國謹小慎微的希特勒吃到了苦頭。從來沒有想過在冬季作戰的德國人,連防寒的被服都沒有準備。德軍被大批大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