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恢復中。
……
總而言之,俄國直到28年,才把工業生產恢復到接近戰前水平,29年才超過。
隨後,斯大林實施的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壓低了糧食收購價,大量將之出口到歐洲,再以獲得的外匯為資本,從歐美進口機器裝置,建立蘇俄的重工業。
斯大林認為,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重工業,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它”。新經濟政策不適合蘇聯了,因為蘇聯需要的是速度。斯大林經常說:“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落後者是要捱打的。”
不得不承認,計劃經濟的效率非同凡響。五年計劃的成績一目瞭然,蘇俄工業生產的增長幅度遠遠超過世界其餘所有國家,也超過了中國。
第一個五年計劃還沒完成,蘇俄33年的工業產值已猛增到110億新盧布,摺合成中元約為337億。同是33年,中國的工業產值只達到604億元,相當於美國工業產值的35%。俄國的工業產值則為中國的55%,美國的六分之一強。而在28年,俄國的工業產值還不到中國的一半。
這也是自然而然的。
中國雖然採用了種種措施,保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是,中國也不過把國民收入的30%用於再投資,而蘇俄卻提取了大約40%的國民收入用於再投資;相比之下,美國只有20%。畢竟人們改善生活的願望,我也不能忽視。
可以說,蘇俄正在趕上來,其增長幅度,還要超乎中國之上。
而且,世界經濟危機仍在繼續,蘇俄以低廉的代價,源源不斷的從歐洲和美國,獲得夢寐以求的機器裝置和技術。
就連堅決反共的亨利·福特也在30年到俄國開辦企業,在斯大林格勒建立了一個規模宏大的拖拉機廠。現在,在蘇聯重工業部門工作的各國專家,就有六七千人之多。
在這個時候,斯大林自然不會與中國開戰。
斯大林是個現實主義者,中國是蘇聯最大的敵人,卻不是唯一的敵人。斯大林明白,打擊敵人重要,但發展自己更重要。當然,斯大林也不介意試探下中國的態度,看能否佔到一些便宜。
在無機可趁的時候,斯大林選擇了和平。《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續約,是蘇俄迫於形勢的選擇。
中國在中亞和北海接連發現了數個巨型礦藏,不僅有世界第一的煤礦、鉻礦,儲量驚人的鐵礦、銅礦、錳礦等戰略資源,還發現了數個巨大金礦。中國在二十年代發現的三大金礦,都在上述地區。
若說斯大林不動心,那是假的。但在沒有把握的長期戰爭(可能持續2~3年,甚至更長時間),與發展迅速的工業建設之間,斯大林當然選擇後者。不到迫不得已,大國間不會輕易開戰,每個國家都有不止一個敵人。
中國在二十年代發現的三大金礦依此是穆龍套金礦、開泰金礦和庫姆托爾金礦。
西疆省(烏茲別克地區)南天山的穆龍套金礦金儲量中國第一,保守估計也要超過兩千噸;北海省牧羊城(即伊爾庫次克)的開泰金…鉑礦不如穆龍套金礦,黃金儲量卻也在一千噸以上;西疆省(吉爾吉斯地區)的庫姆托爾金礦要小的多,卻也儲有黃金兩三百噸。
採礦業為工業提供了原料,又一本萬利,有利於原始積累,所以我一向很重視它的發展。
早在安徽軍政府時期,我就組織了不少地質勘探隊,繪製地圖,探測礦藏。就連在校的採礦專業學生,也與師範、農林等專業學生一樣,免除學費,還享受補貼。同時,為私人勘探提供便利條件。
私人發現國有土地上的礦藏以後,可以到政府登記註冊為私人所有。如果你手裡沒有足夠的金錢,買下該地,也可以先登記,在短期內付清歀,或者直接把礦藏情報賣給國家。這極大的鼓舞了私人勘探者的熱情。當然,也不是所有礦藏都如此,某些至關重要的戰略資源,只能賣給國家,如鈾礦。
因此,隨著大量資金和人力的投入,特別是先進技術普及,近年來中國的地質勘探取得了很多成就。
中國的地質勘探發現,主要來自三股力量。
第一是國家。政府每年都投入相當可觀的資金,用於地質勘探。但國家組織的地質勘探隊多半會兼顧繪製地圖,以及礦產資源勘探,效率也許會低一些兒,但效果卻沒的說。像大黑山鉬礦、廣東凡口鉛…鋅礦床、中亞鉀鹽盆地、金川銅…鎳礦、神府…東勝巨大煤田等,就是國家組織的勘探隊發現的。
第二是財團。採礦業也一本萬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