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個人情,惠而不費,以便日後在庫頁島等問題上,中國能夠作出一定的讓步。然,日本卻不能。
這就牽涉到當時發生的另一件外交大事,華盛頓會議。
1921年初,哈定當選美國總統,他在就職典禮上表示,希望與各國一起磋商,削減海軍軍備。稍後,英國外相貝爾福勳爵提出召開一個關於英日關係、美日關係、太平洋問題和戰後海軍競賽的一攬子國際會議。這本來與中國沒有什麼關係,中國獨立後,會議中不存在中國問題了。中國海軍又很弱,無力,也無意干涉上述問題。
但是,在中國的積極爭取下,美國和日本都希望邀請中國參加會議,中國還是參與了此次會議——中國參加此次會議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參加就是勝利,在實際問題上,並沒有太多意見,唯一爭取的就是把航母的噸位,由五萬噸,提高到六萬噸,最後也沒用上。
美國是希望提高中國地位,使中國能夠牽制日本;日本則想明確對中國海軍的限制,就像日本公開宣稱的那樣——“在太平洋上,中國海軍也應當受到限制”。
就是因為華盛頓會議中,日本為了在削減海軍軍備問題上取得英國的支援,日本才態度曖昧。不過,這也沒有改變結局。
1922年7月16日,美、英、日、法、意、中六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條約規定六國海軍主力艦噸位為:美國525,000噸;大英帝國(包括各自治領)525,000噸;日本315,000噸;法國175,000噸;義大利175,000噸中國100,000噸。各簽約國不得建造單艦噸位超過35,000噸的主力艦,主力艦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406毫米)。華盛頓條約對五國海軍航母的噸位限制為:美國135,000噸;英國135,000噸;日本81,000噸;法國60,000噸;義大利60,000噸;中國60,000噸。單艘航母噸位不得超過27,000噸,不得搭載8英寸(203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
日本仍然只得到了美國、英國海軍主力艦噸位的六層。但就像我們都知道的那樣,這是日本外交上的重大勝利。日本基本沒有付出什麼代價,就“在太平洋有一雙絕對自由的手”。況且,根據中日同盟的約定,中日海軍與美國海軍主力艦噸位比為8:10,滿足了自身安全的需要。
第82章
在別拉亞河,俄羅斯臨時政府軍失去了殲滅紅軍主力的機會。其後,雖奮起餘勇,卻為時已晚。圖哈切夫斯基的到了喘息之機,迅速破壞鐵路,一路後撤數百公里,在奧卡河重新構建了新防線。
其間,俄羅斯臨時政府主力某部追擊速度過快,脫離了主力部隊,圖哈切夫斯基敏銳地發現這一戰機,在下諾夫哥羅德地區主動設伏,一舉消滅了一個半師,打掃了戰場後,方從容撤離。此後,白軍的追擊部隊,就謹慎多了。謹慎也就意味著速度慢,紅軍在白軍的護送之下,安全撤退到新防線,並得到了蘇俄新的支援,戰場局勢有了微妙的轉折。
得到了活動空間,圖哈切夫斯基充分展示了他在戰爭上的天才,他利用多次小規模的戰鬥,提高紅軍計程車氣,並對新兵進行實戰演練。就在白軍為了無處不在的游擊隊而煩惱的時候,圖哈切夫斯基開始了反擊。在一連串讓人眼花繚亂的出擊過後,白軍的左翼部隊不知不覺已經與其他部隊拉開距離。猛烈的進攻過後,是一次漂亮的圍城打援。前來增援的右翼部隊受到重創,只是在隨後出發的主力部隊的幫助下,才避免被全殲。
經過漫長的戰鬥,白軍士氣本就不高,幾次失敗後更是低落,白軍的攻勢減弱了。紅軍在圖哈切夫斯基的指揮下,打了幾個勝仗,但白軍的兵力仍倍於紅軍,面對小心謹慎的白軍,紅軍也無力進攻。白軍進攻乏力,紅軍無力進攻,戰鬥變成了消耗戰。
然而,形勢明顯向不利於白軍的方向發展。
紅軍最大的問題在於,俄羅斯大旱造成的糧食緊缺。現在,一年時間已經過去了,新糧食馬上就要下來了,那些為了應付饑荒的雜糧甚至已經有了收穫,種種跡象表明,今年是個豐收年,饑荒眼看結束了。
白軍勞師遠征,物資補給需要運送幾百公里,沿途還有游擊隊不斷破壞鐵路,劫掠物資,襲擊列車。紅軍在自己的根據地作戰,與莫斯科近在咫尺,物資補給援兵源源不絕。每時每刻,紅軍到在強大,莫爾恰諾夫再三考慮過後,又請示了高爾察克之後,終於決定撤退。
這個撤退的決定,是很出色的。作戰講究“當進